■季瑞芳
今年以来,关于中小学增设“春秋假”成了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9月初,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缩短寒暑假。近日,温州各县(市、区)形成统一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至九年级实施春秋假(九年级放秋假,不放春假),今年秋假定在11月17-19日。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刷屏点赞,满怀期待地安排旅游行程,准备带娃错峰出行,感受山海风光,领略大千世界。当然,也有不少双职工家庭犯愁,春秋假期间家长不放假,孩子看管成难题。在进一步探讨春秋假推进方向及实施细则的当下,或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个核心问题:中小学春秋假,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假”?
这一政策固然好,从教育层面看,增设中小学春秋假,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与成长节律的尊重和回归。在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将漫长的寒暑假适度拆分,在春秋两季嵌入短暂的休整期,有利于孩子们歇歇脚、缓缓劲,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从经济层面看,假日经济释放的增长潜力有目共睹。孩子放假能带动全家消费,能有效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多产业全链条的消费活力。
但好政策要落实好,需正视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双职工家庭面临“时间错配”的困扰,如无托管服务支持,假期就会变成负担;其次,在家长普遍“鸡娃”的当下,即便放春秋假,一些孩子可能也摆脱不了“题海”,只是“换地方学习”,“休假打乱学习节奏”的心理会加重家长的“学业焦虑”,让教育变得更卷。从制度到心理,只有解决这些痛点,政策才能从“构想良好”真正变为“落实到位”。
中小学春秋假要成为真正“好假”。首先,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健全“家校协同机制”,同步家长和孩子的休假时间;其次,要完善系统性的配套支持,保障春秋假期间的市场供应、价格稳定,做好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公益组织等各方的托底服务;最后,全社会需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彻底让春秋假成为“双减”新实践。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延续这份浪漫与豪情,不能拘泥于眼前的课本,还要走出去追求“诗与远方”。相信经多方携手推进,春秋假能成为中小学生放松小憩的“休整期”,连接书本与世界的“实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