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阮瑞珍
将“勤俭向善”的家风
写进新时代的日常
阮瑞珍为山区学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阮瑞珍办在文化礼堂的婚礼

   记者 林雨轩

    编者按: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讲好优良家风故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瑞风传家”栏目,讲述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书写代代相传的治家智慧,让“勤俭持家”“以德传家”的古老智慧焕发新生,让“向上向善”的家风种子在瑞安大地生根发芽,让好家风成为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

    从桐浦镇走出来的阮瑞珍,是市社会治理中心的一名年轻干部。33岁的她,身上既有基层工作者特有的朝气,也沉淀着一种源于家风的从容与坚定。

    在熟悉她的人眼中,阮瑞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她的工作,更是她在点滴生活中,将父母传下的“勤俭、向善”之家风,悄然融入生活、影响身边人的那些温暖实践。

    物尽其用,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1992年,阮瑞珍出生在桐浦镇一个普通农家。

    童年记忆里,祖父在田里弯腰劳作、汗透衣背的身影,让她很早就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我们吃的米饭、番薯,都是家人用辛勤的汗水换回来的。”阮瑞珍说,自小看到浪费,就是一件让她非常难受的事情。

    上小学后,阮瑞珍的父母去塘下一家编织厂务工,她随之前往。

    父母工作“两班倒”:上24小时班,休24小时。在她的印象中,母亲休息的一天,也要忙很多家务,炒菜、洗衣、拖地……非常辛苦。母亲节约且手巧,姐姐小了的衣服给她穿,她穿了的旧衣服,母亲会做成漂亮的抱枕。

    “父母从不用大道理说教,他们是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尽其用’。”阮瑞珍回忆,儿时家中总是整齐地收集着矿泉水瓶、纸箱,等攒够一定数量再卖掉或再利用。

    这个习惯她保留至今,总会把干净的瓶子带回父母家,用来装菜籽油或自酿白酒。“虽然有时不一定马上用得上,但总觉得不能丢掉。”这种节俭的小习惯,是她生活的底色,也成为现在她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母亲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这种理念也始终贯穿她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家庭教育。

    一场婚礼,吹起一股新风

    2015年,阮瑞珍大学毕业后考入湖岭镇工作,次年来到林川镇成为一名宣传干事。

    宣传条线上的工作,让她对文明认识得更深刻,加上家风的影响,阮瑞珍暗暗告诉自己,要成为宣传战线上一名“新风”人。

    2018年,阮瑞珍与曾大湘走进婚姻殿堂。他们没有选择酒店宴请,而是在她所熟悉的镇文化礼堂,举办了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

    “我们原来打算在马屿镇的酒店举行婚宴,但当时受客观条件制约,酒店摆不下,也因在宣传战线工作,对文化礼堂熟悉,我们当即就做了决定。”阮瑞珍说,这既方便节省,又富有意义。

    母亲对此也十分赞赏:“不按费心费钱的‘套路’来,这样既体面又‘新风’,何乐而不为?”

    这场设在乡间文化礼堂的婚礼,大家话家常、说乡情,其乐融融。

    “有人会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要隆重办。但我觉得,两人情投意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条件不允许,不妨入乡随俗。”她说。

    这场别开生面的礼堂婚礼,像一颗种子,悄然改变了当地年轻人的观念。此后,不少新人纷纷效仿,文化礼堂的使用率显著提升。“乡镇干部都在这儿办婚礼”成了佳话,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幸福的标准,不该由排场定义。

    逢年过节,姐妹俩要回老家看望父母,她家的年夜饭常设在村里的家宴中心。“可自采食材,费用远低于酒店,更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她说。

    家风,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阮瑞珍的“勤俭”,并非刻板的节省,而是一种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生活选择。

    在她家中,垃圾分类是一门生动的家庭课程。三个垃圾桶——厨余、有毒和其他,分别由活动奖品、旧包装桶和孩子玩坏的玩具改造而成。塑料瓶、纸箱单独收集,或卖或改,从不随意丢弃。

    她坚持绿色出行,能坐公交就不打车,能骑车就不坐车,不用一次性餐具,随手关灯节约用水。这些习惯也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上幼儿园的女儿,每次去超市都会背着小包,里面装着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还能流利背出妈妈教的垃圾分类口诀:“四色分类要认清,蓝色大桶可回收,变废为宝好颜色。绿色大桶装剩菜,变成肥料来灌溉……”

    在阮瑞珍看来,家风不仅是勤俭节约,也包括对家人的尊重与对生活的热爱。

    她与丈夫兴趣广泛,热爱运动与阅读,家中藏书丰富,钟情传统文化。他们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独立性。“我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她自己的事,尽量让她自己做决定。”她说。

    丈夫也是一个勤俭之人。一件衣服能穿三四年,旧衣服变成睡衣,睡衣坏了就做成踩脚布。他俩相互影响、勤俭持家,把钱用在“家庭服务”“儿女教育”等刀刃上。“孩子的学习和梦想,我们会大力支持。”夫妻俩一致认为。

    从文化礼堂的婚礼,到家宴中心的年夜饭;从坚持垃圾分类,到对孩子言传身教——阮瑞珍用自己的方式,将父辈传承的“勤俭、向善”之家风,写进了新时代的日常场景中,让它持续生长,温柔而有力。

    正如她所说:“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地球的一大步。”在瑞安这片土地上,良好家风正通过一个个像阮瑞珍这样的普通人与普通家庭,润物无声,绵延传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有话说
将“勤俭向善”的家风
写进新时代的日常
浙江帆泰钢材市场建设正酣
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
共同追寻红色足迹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2 将“勤俭向善”的家风
写进新时代的日常
2025-1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