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益慧
近日,在瑞安市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拍”活动中,一位年轻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平阳坑镇东源村文化特派员接班人、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的“00后”讲师潘昱丞,他上传了《“00后”非遗“传人”的日常》与《我家有座博物馆》两部短视频,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作品潘昱丞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木活字印刷的独特世界。视频文案风格轻松幽默又充满真诚,瞬间拉近了古老技艺与当代年轻人之间的距离。镜头前,他没有刻意渲染非遗的“高大上”,反而坦诚地分享着初学者的真实感受:“做木活字工作要消耗800个脑细胞”,一句玩笑般的吐槽,道出了技艺背后的专注与不易。他坦言,曾经以为这是古代最简单的印刷方式,但亲身体验后发现巨大的反差——“手机打字1秒,活字刻字半天”。这种强烈的古今对比,不仅没有贬低传统技艺,反而凸显了其手工艺的珍贵与耗时沉淀的匠心。
然而,在“吐槽”之后,视频的笔锋转向了深情。潘昱丞带领观众细细品味这门手艺“独特的浪漫”:那穿越800年时光依然清晰如初的纹路,那在刻刀起落间弥漫开的梨木天然香气,都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感官密码。
另一部作品《我家有座博物馆》,则紧扣抖音热门话题“在博物馆与历史对话”。潘昱丞亲自出镜,以探访者的视角,引导观众沉浸式游览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通过他的镜头,观众得以窥见馆内珍藏的木活字、古老的印刷器具以及充满历史感的印刷成品,使静态的博物馆陈列变得生动可感,拉近了公众与非遗文化的距离。
据了解,潘昱丞与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缘分,始于家庭的熏陶与父亲的引领。其父潘胜南先生,于2019年出任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馆长。在父亲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潘昱丞开始接触并逐渐爱上了这门承载着先人智慧的技艺。在深入掌握技艺的同时,潘昱丞还积极思考如何让木活字印刷“活”起来、“潮”起来。
在他的带动下,该馆团队不仅精心研发了面向不同年龄段的木活字研学课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前来亲身体验,有效宣传了非遗文化;还成功集聚了多位东源村木活字匠人,共同致力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制作。这些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作品,为木活字印刷技术找到了融入当代生活的新应用场景,也为寻常物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潘昱丞而言,参加“我们的村拍”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作品展示,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实践。他认为,非遗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保护层面,更要活化利用,而“村拍”这个活动平台正是实现“活化”的有效路径。他的作品在平台上引发的热烈反响,也印证了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认同感。
“作为一名‘00后’,我的使命不是简单地复制前辈保护非遗的道路,而是要成为一名‘转译者’。”潘昱丞分享了他对木活字印刷术未来的规划,“我将继续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用我们这代人熟悉的语言和视角,讲述木活字印刷背后的故事。我希望未来能创作更多系列作品,甚至尝试跨界合作,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真正地走进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了解并最终爱上木活字印刷技艺。”
通过“我们的村拍”这个平台,潘昱丞用镜头语言展现了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证明了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在新时代依然能够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他的故事,是瑞安非遗保护与创新传承的一个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