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天下瑞安人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阮世池
独创“阮派”铸丰碑 桃李芬芳续华章
扫一扫,看详情

    ■通讯员 葛亦虹 记者 金邦寅

    17岁因登台演唱《五凤图》一举成名;1958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山岗红波》获得优秀奖;同年晋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获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1979年参加温州曲艺会演,演唱《迁月坛》获得表演一等奖……他便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阮世池。

    他曾担任全国曲艺协会会员、浙江省曲协副主席、温州市第四届政协常委等职,虽为曲艺大师,但他始终谦虚如初。晚年,他仍坚持公益演出,始终保持着一颗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在温州鼓词三百多年的发展长河中,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阮世池技艺超群,其独创的“阮派”唱腔,为温州鼓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时俱进,赋予“词本”内容的时代灵魂

    阮世池,1929年出生于瑞安城关,12岁拜王启凡学艺,后又拜陈宝生、陈阿奴为师,从迈入鼓词门槛至今已有85个年头。

    阮世池对温州鼓词最杰出的贡献,莫过于他独创的“阮派”唱腔。

    传统的温州鼓词唱腔由两种曲调组成:平词与大词。平词,亦称平调,是鼓词最古老的声腔,其节奏平稳、叙事性强,是历代鼓词艺人讲述故事常用的曲调;大词节奏缓慢,适合艺人抒发情感。

    在长期的唱词实践中,他发觉传统鼓词的平词曲调虽质朴,但略显单一,不能表达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大词虽能抒情,却很粗犷,在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时,常显得力不从心。

    在多年唱词实践中,阮世池总结、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曲调——“阮派”唱腔,树立起温州鼓词曲调的艺术丰碑。

    他根据温州鼓词词目内容,将演唱曲调分为六大类:流水调、悲调、游山玩水调、武打曲调、紧打慢唱调、吟调。

    其一是流水调。它是叙事故事的基础曲调,是阮世池对平词的改造进化而来,其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如行云流水。流水调不像平调那样简单叙述,而是增加了瑞安方言的感叹词及拖腔,通过巧妙的顿挫和语调变化,使叙事生动具有画面感。

    阮世池在词语之间加了许多瑞安方言中的“哦、噢、啊”等感情语气的词语,停顿也由原先的一句2拍增为3拍或者4拍,使整个句子在演唱中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瑞安方言的喷口特征更加突出,也更加贴近听众的心。

    其二是悲调。专门用于抒发悲伤、凄苦、哀怨等情感的曲调。阮世池的悲调极具感染力,他运用拖腔、颤音,使得唱腔如泣如诉,深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在表现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等情节时,悲调的运用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悲剧情境之中。

    其三是游山玩水调。唱词内容涉及描写秀美风景、游览名胜或人物心情闲适、欢畅时,便会采用此调。

    其四是武打曲调。阮世池使用鼓词乐器三件套: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其扁鼓来衬托武打的场面,鼓声铿锵有力,演唱中用瑞安话的吆喝、拖音来渲染气氛。

    阮世池常常绘声绘色模仿武打的场面,念白短促有力,鼓声刚劲激昂,吆喝底气十足,手势张扬,渲染出武打的紧张场面及打斗双方高超的武艺,使听众如临其境,仿佛目睹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他们把心提到嗓子眼,沉浸在其塑造的紧张打斗的场景之中。

    紧打慢唱调则是一种对比强烈、极富戏剧张力的特殊曲调,鼓点敲得紧密急促,而唱腔却舒缓悠长,这种强烈的节奏反差,常用于表现外在环境十万火急,人物内心焦灼万分的复杂情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吟调类似于吟诵诗词,旋律性较强,节奏规范整齐,韵味十足。吟调常用于大段的抒情独白。

    可以说,阮世池创立的六大曲调,覆盖了叙事、抒情、写景、武打、心理描写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鼓词的唱腔曲调,使得温州鼓词能够驾驭各种复杂的题材,能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标志着温州鼓词在音乐唱腔上高度成熟。

    “阮派”唱腔的创立,是阮世池对温州鼓词所做出的划时代贡献,也奠定了他作为温州鼓词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

    在阮世池80多年的演唱生涯中,他对于新词本的创作以及对老词本的改造,既突出他的艺术素养,又体现出他的思想高度。

    首先,他紧随时代,创作和演唱现代题材新词本。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结合当时形势需要,编写《胜利公债》词本,他在南门唱、东门唱、西门唱,唱遍瑞安城,宣传力度极大,瑞安人听了他的宣传鼓词后纷纷掏钱购买胜利公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形成鼓词效应。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阮世池又积极响应,将枯燥的法律条文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一女二夫》《两家都满意》等。他通过讲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反抗包办婚姻的故事,让婚姻自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又创作了《大家办社,人人有份》《一粒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用通俗易懂的唱词方式向农民宣传合作化的好处,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紧接着,他踏着时代的步伐,将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英雄的事迹编写进词本,歌颂革命英雄和时代模范,弘扬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英雄形象,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普通话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风靡全国,但是那时绝大部分瑞安人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因为很多人只会说瑞安话,听不懂普通话。阮世池目睹此况,决定把《智取威虎山》改编为温州鼓词,搬上瑞安词坛,让群众也能欣赏到这本戏的魅力。

    瑞安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声调乃至词汇上存在巨大鸿沟,改编《智取威虎山》必须将原剧本彻底打碎和重塑,用瑞安方言叙事。为了寻找最贴切的方言词汇,保证唱词的押韵与曲调完美融合,他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经过精心打磨,他将全剧改编为《奇袭奶头山》《杨子荣潜入威虎山》和《智斗栾平》三个章节的词本,将故事展现在瑞安人面前,情节丝丝相扣。改编后的词本每一个章节唱4个小时,三个章节一共演唱12个小时。当这个词本开唱时,瑞安城里万人空巷,争听唱词,人们听得如痴如醉,直至唱词演出散场,还聚集在西山词院附近,久久不肯离去。

    他带着新词本跟随首都前线慰问团奔赴福建,为驻地官兵演出。台下的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完全听不懂瑞安方言,然而,艺术的魅力是共通的。阮世池凭借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以独创的曲调将人物的大智大勇、胆识过人,全然融入他的眼神、声腔和一招一式之中。他的演唱跨越了方言的阻碍,将剿匪英雄杨子荣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之上,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经他改编创作的长篇词本还有很多,其中《王贵与李香香》词本也是他的代表作。

    其次,革新传统,为古典词本注入新生命。

    对于流传已久的传统词本,阮世池并未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以新时代的眼光进行审视和重塑,真正做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一些传统的词本中,存在男尊女卑、因果报应、宿命思想等封建糟粕或不合时代的内容,他则坚决予以剔除,换之以健康的、进步的、真善美的词本内容。比如他最喜欢唱的词本《十二红》,就是他改编的典范。原来这个词本的故事结局带有“因果报应”的浓重封建迷信色彩,词中恶少遭到天谴才使主角有情人终成眷属。阮世池剔除了这种宿命观点,把结局的圆满归功于主角梁素月和徐天赐勇于抗争,对爱情的坚定追求之上。他将重点放在了“人”的力量上面,使得整个故事的思想内核从封建的“善恶有报”升华为现代的“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出高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

    在演唱部分传统词本时,他发觉存在情节松散、主线不明的弊病,那些冗长的叙事往往导致唱词节奏严重拖沓,以至于出现“唱了半日,主角仍未进门”的尴尬境地。为此,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删繁就简,强化了核心情节的冲突与发展,使得整个故事的脉络清晰,节奏张弛有度,牢牢抓住了听众心弦,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接手传统词本时,阮世池并非一味照本宣科,而是以审慎眼光对其进行提炼与修订。他发现部分旧脚本中因时代局限或口传讹误,遗留了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瑕疵。比如词本《红绿梅花尊》中在描述词中人物从山东前往北京的行程时,竟出现了绕道广东的荒诞路线,对于这类显著的地理谬误和逻辑硬伤,他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剔除和修正。

    可以说,阮世池演唱的词本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赋予词本以时代的灵魂。

    桃李芬芳,铸就“德艺双馨”的学习典范

    阮世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者和创作者,更是一位无私的师者,为温州鼓词的传承与发展立德树人,堪称楷模。

    他创立的“阮派”唱腔对各种剧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有江南民间小调的婉转流畅,又有黄梅戏的抒情优美,也有上海评弹“轻细糯”的韵味,其纤细华美的风格,自然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求学者,而他则责无旁贷地担任起这些求学者的指导老师。

    就这样,他孜孜不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几十年心血凝结而成的“阮派”唱腔口口相传给弟子。其中就有平阳来的学生高秀川,后来,高秀川在他的教导下成为平阳乃至温州地区有名的词师。

    阮世池在教学中还表现出一位宗师授人以渔的超凡智慧,他的教学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因材施教。比如他教唐代诗人崔护的名句“去年今日此门中”时,他说,这短短七个字,可以唱成2拍节奏,也可唱4拍,甚至可唱成5拍。

    阮世池说:“一切由景生情,由情定拍。”节奏的快慢长短,完全取决于词中人物彼时彼刻的心境。倘若人物心情舒畅,就用2拍,轻松流畅;若人物情绪不好,唱4拍;而当人物内心充满悲伤与惆怅时,则拉长至5拍,一唱三叹,将那种物是人非的伤感渲染到极致。

    像这样的教学,是将唱腔化为了活的灵魂,他传授给学生的不再是僵硬的招式,而是赋予角色生命、驾驭艺术规律的创作能力。

    据记载,阮世池的弟子(正式拜师)达四十余人,有凌康君、周雁冰、徐永胜等知名词师,在温州词坛大放光彩;像张朝仙、徐玉燕、黄世铭等一大批优秀的“阮派”传人至今还活跃在瑞安词坛上,而受其指点、影响的鼓词艺人更是不计其数。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阮派”鼓词艺术代代相传,使得温州鼓词得到更大的传承和发展。

    时至今日,97岁高龄的阮世池就是一部活着的“温州鼓词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崇高境界。

    【人物名片】

    阮世池,男,1929年出生于瑞安城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温州鼓词,并创立鼓词三大派之一“阮派”。1993年,他被浙江省文化厅首批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2000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艺术家”称号;200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荣获“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证书和奖章,同年他还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天下瑞安人
独创“阮派”铸丰碑 桃李芬芳续华章
瑞安日报 天下瑞安人 00004 独创“阮派”铸丰碑 桃李芬芳续华章 2025-1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