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瑞安民间流传着一首《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光光,敬月有饼有西瓜。年年有吃亦有着,一家大小都安康。”中秋节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瑞安人一直将它看得很郑重,而且有不少自己的特色习俗。
祭月赏月
祭月就是祭拜月亮,过去民间俗称拜月光。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在自家庭院或道坦中,要有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放一张桌子,摆上十只盘碟,过去民间常用一种木制的盆,俗称“卷儿”,放上西瓜、枣、花生、桃子等,其中西瓜一定要有。“西瓜”取其“喜”之谐音,取其形于“圆”,取其瓤于“红”,取其子于“多”,寓意合家团圆,欢喜红火,多子多福。在桌子当中放一只米筛,筛中置大月饼。待月亮升起时,女主人点上几炷香,合家老小向着天空月亮遥遥祭拜,大家在心中许下各自美好的心愿,祈求“月光佛”保佑。拜月,有的地方男子不参拜——因为按我国的阴阳五行学,月亮古称太阴,而男子属阳,所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继祭月之后,月上中天,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将放在米筛中的大月饼,按人数平均分切,不在场的家人也要有一份,以示大团圆。大家一边观赏星空明月,一边品尝月饼。孩子们提着大月饼,面对天空圆圆的月亮,一边吃月饼,一边唱着《赏月歌》:“月光‘豆’(方言音,“大之意”)啊!月饼‘豆’喔!咬一餐(方言音,即一口)!月光圆啊!月饼圆喔!啃一餐!”一片欢声笑语。
吃过月饼,老人们还会向孩子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还会指点看月亮中那隐约可见的黑影,说,“那是桂树(也有说是桫椤树),那是玉兔人捣药,看,不是在一上一下在动吗?”
有的人家还特别摆放一只水缸,装满清水,让月亮倒映在水中,天上皓月,缸中月影,双月交相辉映,真有“大瓢贮月归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意境。
分吃月饼
中秋节的节日活动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热闹,均与月饼的“参与”有关。月饼虽非中秋节的全部内涵,但象征着团圆和甜美的月饼,一直是节日的最应景食物,是“主角”,而且不少习俗均与月饼有关,是中秋最具特色的食品。
清代诗人袁影澜在其《咏月饼》诗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邻间的互赠,到家宴赏月,描写得翔实生动。
瑞安月饼品种甚多,有大月,实心无馅,外粘芝麻,其味甜。月饼正面用各色(红、黄、兰、绿、黑)芝麻绘嵌,“画”上“嫦娥奔月”、“貂蝉拜月”、“花好月圆”等图案。这是糕点师独出心裁地,融饮食文化与绘画艺术于一体。这种大月饼象征大月亮,为孩子们赏月后分食。
芝麻月(亦称生糖月),它以白砂糖直接入馅,在烤制时随着炉温升高,让白糖逐渐熔化在其馅中而得名。生糖月轻糖少油,入味清而不腻。它有普通与精制两种,精制的馅料要讲究,馅中一定要有“五仁”,即橄榄仁、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与花生仁,并辅以冬瓜条、红绿瓜、金桔饼等十样,寓十全十美之意。
空心月,是用特细的小麦粉,配以上等饴糖、白糖、芝麻等为料,以独特工艺烤制的圆形中空的芝麻饼,吃起来又香又脆,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月饼,系瑞安特产,温州名点。
油酥月,亦称酥皮月,以面粉、猪油、白糖、饴糖等为主要原料,用古老工艺制成,表面多层,皮薄似纸,色泽金黄,食之甜、酥、脆,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取“月光皓洁、大地祥和、百姓团圆”之意,而又名“三景”。
套月,用六个大小不等的生糖芝麻月饼,组合成塔式的“套月”,大多是迎合孩子们喜欢吃的玩品。
广月,是近些年来颇流行的月饼,内馅有白糖,五仁、火腿、蛋黄、豆沙、麻心等多种味道,大家可各取所爱,其适宜馈赠。
送节吃酒
中秋是个大节,瑞安民间的传统习俗,女婿要给丈人家送节,俗称“望(读牧字音)八月十五节”,一般礼物是粉干几十斤、鸭子一对,加上鱼、肉和月饼等。丈人家的“回盘”也是粉干、月饼,家有外孙、外孙女的,还要用加大月饼,一人一个。新婚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节,要更加“道地”,得用“六样”。丈人要留女婿吃酒赏月。亲友之间的一般馈赠,都是送生糖月、三景,有小孩的家庭要送大月饼。
过节,重头戏当然是酒与食物。姜准的《岐海琐谈》记载:“中秋夜办酒肴赏月,贫富亦然。”瑞安不论城乡、贫富,家家户户都有赏月吃酒的习俗。八月十五合家吃团圆酒,是节日习俗的“重头戏”,全家人不管分开多远,有条件的都会在中秋节这天,赶回家来参加团聚。一般酒席都尽可能丰盛,有时令海鲜、水果,粉干、芋艿和鸭等。
中秋之夜,天空的圆月,映照着坐在庭院中的一家老小,合家团聚,品酒赏月,嚼饼品茗,自然其乐融融。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摆设
小摆设是瑞安等地特有的中秋习俗。据传,自明朝开始便有此俗。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于中秋节前后几天,在房子中堂(俗称上间),放几张方桌(雅称八仙桌),上面陈设各种各样雅致的小模型,如文昌庙、旧时衙门、将相宅第等。此外还有,楼台、亭榭、车马、灯饰、几案、旗鼓、仪杖、人物等,一应俱全,形象逼真。其材料也是多样的,有金属、玉石、竹木等制品。有的富商或名门望族,为了炫耀家庭富足,还专门请匠人精工细作,打造展品。此外,也摆一些家中收藏的“珍宝”,如古玩瓷器、花卉盘景,奇石,还有糕点、水果等。一般人家有两三桌,大户人家甚至有十多张八仙桌。这些陈设饰品每年仅用一次,用后收藏起来,越积越多,有的形成系统陈列,并与信仰、爱好、职业、家庭状况结合起来,各具特色。
瑞安旧时是个小城镇,手工业作坊多,各种艺人不少,如金属铸造加工、石木雕刻、剪纸彩扎、刺绣等,都颇有盛名。小摆设反映的正是这一特色,它集各种工艺之大成,形成一种特殊的习俗。
已有五百多余年历史的民间“小摆设”习俗,可惜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中,便逐渐衰微。
江畔观潮
瑞安飞云江畔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夜,月色下的飞云江边观潮者甚多,因这几天飞云江大潮最为壮观。
瑞籍著名历史学家周予同先生有《月夜观潮》诗为证:
秋风横扫玲珑月,
万里荒江寒彻骨。
碧落轻波寂无声,
疏星三两闪天末。
须臾静练起微纹,
轻拍崖岸泣呜咽。
倏忽惊涛激骄嚣,
不管碎玉并翻雪。
黄牛白马杂奔腾,
海若长鲸任呵喝。
恍似三军鏖水战,
三千铁弩乌可遏。
凭栏久观移我情,
一腔澎湃涌热血。
吁嗟乎!
大陆怒潮谁能杜,
欧风美雨更如许。
鸡鸣夜半舞双剑,
愿作狂澜一砥柱。
古时飞云江观潮在隆山与西山为佳,西山上有“观潮阁”,曾是东南名楼,始建于北宋末年。元人季震孙曾有《观潮阁》诗云:“潮随万马声中去,阁向六鳌北上横。天接海门群岫远,云飞渡口片石轻。”其气势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