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维远
话说公元239年,正是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一年在吴为赤乌二年,割据长江下游的孙权把西汉初东瓯王国故地上设置的永宁县南部大片土地(相当于现在瑞安、平阳、苍南、泰顺及文成东部)析出来,新建一个罗阳县,县治设在瑞安锦湖西岙村旁(当时叫鲁岙),两县以大罗山的分水岭为界,山之阴(北)属永宁县(后改永嘉县),山之阳(南)属罗阳县(后改瑞安县)。当时大罗山西面作为海岸线的吹台山(在今丽岙镇北)东侧的海中有一个小岛,因过去有许多海船从这里扬帆驶过,所以取名帆游山。
南朝刘宋(420—479)时,有位文人叫郑缉之,编纂一本被认为是浙南最早的地方志书,书名《永嘉郡记》,还专为“帆游山”列了条目,并作“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的记载。
刘宋永初三年至四年(422—423),山水诗人谢灵运被派到永嘉郡当太守,衙门就在今温州城。那段时间,他在永嘉郡游历好多地方,写了很多山水诗,把永嘉山水美景介绍给世人。其中有两首诗《游赤石进帆海》和《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与今温瑞塘河有着密切关系。前首诗题中的“赤石”今在何处?尚未有定论,不过有人从《谢康乐集·名山志》(谢康乐即谢灵运)中:“永宁、安固二县中路东南,便是赤石”的记载为根据,认为可能是今洞头等海岛。而“帆海”指的是郑缉之说的“帆游山”是无疑了。谢灵运从永嘉郡城(今温州)出发到帆游出海。诗中有“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之句,“石华”即石花菜,是一种大牡蛎;“海月”指在海水中漂浮的海蜇,状如圆月,这就是温州近海航行情景的如实描绘。后首诗中有“弭楫向南郭,波波侵远天。拂鲦故出没,振鹭更澄鲜”之句。“弭楫”即船桨,指代小船。“南郭”指永嘉郡城南门外的南塘(即今温瑞塘河),“鲦鱼”,也叫“白鲦”,温州人俗称“白肖鱼儿”是一种白色淡水鱼。由于船桨一路轻击河水,鲦鱼群就尾随小船游着,拂去又来,十分有趣。还有在澄清的河水中捕捉小鱼虾的白鹭鸟,与碧水、蓝天一样澄鲜。这正是具有温州郊外初夏特色的风景线,被一一写入诗里,足以证明谢灵运是初夏时,乘小船从南塘驶向仙岩的。
那么帆游究竟何时从沧海变为桑田呢?史载:东瓯王(勾践后裔,名驺摇)时,今楠溪江(旧称瓯水)与瓯江交汇处还是海,瓯水那时是独流入海的河道。大罗山也还在海中,帆游山是海边的小岛。这说明在谢康乐为永嘉郡太守之前的600多年前,帆游山还在海中。就是这600多年中,帆游山周围才逐渐淤涨成陆地,其中的自然泻湖慢慢被人们开凿连成南塘。
再过了400多年,到了唐朝宝历元年至三年(825—827),时任温州刺史的张又新游帆游山时写了一首《帆游山》诗:“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峰头。回首深谷为陵后,反复人间未肯休。”诗人再次以一位当地刺史的身份写诗,来证明温瑞塘河流域原是沧海变成海积平原内河的历史。
就在张又新帆游之旅、怀古题诗的10年后,即唐朝大和九年(835),七八十里长的纵连温州、瑞安两座州、县城的温瑞塘河第一次全线贯通,乘客不需中间换船。这是母亲河温瑞塘河历史上一件大事。
温瑞塘河干流虽只有七八十里长,却南北分属瓯江和飞云江流域。大罗山之阴属永嘉县的那半段,河水北流瓯江,属瓯江流域;大罗山之阳属安固(瑞安)县的这半段,河水南注飞云江,属飞云江流域。而帆游山周围,地势是全塘河最高地段,作为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后经人工开凿了河道,终使母亲河连成一体。
从上文谢康乐的两首诗来看,温瑞塘河的雏形是成于南朝,全河沟通成于唐朝大和九年(835)。那么,谢康乐可算是温瑞塘河中首批旅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