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
追忆瑞安教育界泰斗项维新
■许希濂
丁木友 画作

  今年是第23个教师节,也是教育界前辈项维新先生逝世十周年,不禁又勾起我对这位良师益友的追忆。

  十年前,我所敬仰的项维新先生悄然地走了,但忆及昔日与其相处、受其教诲的日子,不禁联想起一位哲人的话:“一个人做几件好事容易,但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项老先生一生处事光明磊落,胸襟坦荡,为人平易,乐于助人,正如那位哲人所说的,他是一个“不容易”的人。

  项维新先生是瑞安三圣门村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毕业于瑞安中学高中部。解放战争时期,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曾是1949年5月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关于和平解放瑞安城的首席谈判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瑞安县人民政府的领导职位,首任瑞安县文教科长(局长),此后他一直从事教育行政领导工作。担任先后两任瑞中校长、湖岭中学校长,及其他中学的书记、校长之职近四十余年,为瑞安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项先生以身作则,工作求实,廉明自洁其为人谦和,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格,深受教师尊敬,不愧为瑞安教育界的泰斗。

  若说我与项老先生之间的关系,渊源很深。据说上辈之间还沾点亲。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几十年来,我一直与他结下不解之缘。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尚是孩提刚入蒙时,他就是我就读的东南小学(今虹桥路小学)校长。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个党的地下工作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方知他在1949年5月曾作为中共瑞安县委的首席代表,与国民党当局商谈和平解放瑞安的大计,为瑞安城的解放作出杰出的贡献。这更增添了我对他的敬仰之情。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我迈进瑞中校门时,他又是我们的校长。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任湖岭中学校长时,我与他一起在湖岭山区,共同度过近20年漫长的艰辛岁月。拨乱反正后,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入瑞中任教时,他亦是我们的校长。长期的接触和交往,我最了解他的为人处世和崇高的品德,他对我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是个视知识分子为草芥的时代,“臭老九”们是改造和“再教育”的对象。湖岭是个贫困山区,又是浙南革命老根据地,自然成为“思想改造的大熔炉”和劳动教养的理想场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一批又一批拥有知识头脑的人被“流放”到湖岭,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里当教员。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一些戴着有色眼镜者的眼里,这批人是“有问题”的人,或者政治思想不纯者,因而他们无不受歧视、受冷遇。而项先生则不然,尽管他自己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能顶住各种压力,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上和生活上处处关怀和爱护教师。由于项维新先生以诚待人,以心待人,敢为同志们排忧解难,因而受到同志们的普遍尊敬。特别是“文革”期间,许多学校都停课闹革命,而项先生主持湖岭中学仍坚持上课。尽管当时湖岭山区的生活水平和交通条件都极端困难,但大家都能同心同德,默默无闻地在校园里耕耘,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作奉献,为湖岭人民培育不少有用之才。1978年国家恢复考度制度后,当时湖中的高考升学率竟居全县首位。这正是先生对瑞安教育前景的卓见。拨乱反正后,原来那些“流放”者,另外一些有专长的老同志被调到瑞中、瑞师及温师院工作就有十几位。在湖岭的所谓“有问题的人”重返温州、瑞安后都是各部门的骨干力量。这一切与项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爱护关怀是分不开的。如今每当有在湖岭工作过的老同志谈到项先生时,他们从肺腑里掏出的同一句话就是“项老是位好校长,是位好人,是位真正的好人”。

  项维新先生不仅是位民主革命的斗士,是位优秀的党的政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领导者,而且还是位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的学者,尤精于文史哲,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颇有研究、独有见解,这方面我体会最深,而且给我的影响也最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任教,生活条件差倒不在乎,最难受的是精神食粮的短缺,几个星期才看到一张《浙南大众报》,根本订不到一本像样的书刊。于是,我就利用星期天,跋山涉水到几十里外的湖岭中学去借些书看。每次去湖中,总是先去拜访项先生,与他聊天,聆听他的教诲。当时,他住在一间1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卧室、书房、会客室三位一体,生活非常简朴,但他的案头和床头却堆放着许多书籍,历史专著较多,可见他非常爱读史书。他知道我爱文,又爱写些小文章,经常对我说:“学文得先学史,文史不分家”,建议我多读一些史书。我就是在他的启迪下开始学史的。后来,我用了许多时间精读了二十四史,及中外各种历史巨著,虽半途出家,也终成专业的历史工作者。为此,我对项先生的帮助和引导终生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项老先生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先后担任县志办主任和老年大学校长之职。他工作十分忙碌,后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而居家疗养。期间,仍然十分关注我市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经常邀约一些教育界的老同行和学生,向他们了解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瑞安高中入学难是个突出的矛盾,于是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出资办私立(民办)高中,随之 我市各地私立高级中学应运而生。他老人家对此十分赞赏,认为民办高中的兴起将缓解读高中入学难的矛盾。记得他逝世前两年,即1998年的夏天,我正在为投资者筹办民办高中,他托人叫我去他家,与我足足谈了2个多小时。他说,“私立高中创办是个新生事物,起点一定要高。教学和管理关要把紧。”他还告诫说,“投资者切莫急于求成,莫将教育投入当商机,而急于追求利润。应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适当提取回报,这样才能长足发展。”这句话对办学者来说确是金玉良言。

  项维新先生逝世十周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那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那知识分子廉明自洁的德行,以及他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并激励我在退休之年夕阳再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热线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民生
   第07版:服务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校园
   第15版:校园
   第16版:学周刊
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
会昌湖导三溪水东济南塘
韦刺史筑韦公堤长留民颂
瑞安日报 人文 11 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 ■许希濂 2010-9-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