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火烧棺材厂”说起
张永芬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丧葬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的陋习也是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前,瑞安城乡一带的丧葬习俗十分繁琐。有钱人家的灵柩停放在厅堂后面,外面搭起孝堂,孝子要在孝堂里守孝,在外当官的要请假回家守孝一年叫“丁忧”。第一周吊丧称“头七”,请和尚道士念经;第二周叫“二七”,家祭;第三周叫“三七”,客祭;直至第七个七日叫“满七”才能出丧。有的把灵柩放家中守孝三年,所谓骨肉未寒,不忍入山埋葬。至于没钱人家,屋内小棺木无处停放,就暂停在屋外空坦。有的穷人家,死了好几代,也无力筑坟埋葬,因此棺木长期积压,城内城外、屋前屋后,就有很多“棺材厂”。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瑞安城关的西山脚、城墙边,竟有“棺材厂”1000多具。

  到了1936年,国民党部队来了一团部队,团长杨志渠为北方人,他带人登西山检查城防,见城内城外“棺材厂”白花花一片,惊问此为何物,熟悉情况的陪同者向他介绍后,该团长大怒。第二天即发通告,限令城内棺材5天内全部埋葬、移迁,违令者一律就地焚烧。此令一出,市民拍手叫好的人有之,大骂杨团长的有之,更多的则是观望怀疑。到了第六日,杨团长带领士兵拿着绳索和竹杠,抬出几处棺木堆放焚烧。此时百姓见杨团长动了真格,都怕自家先人的尸体被焚烧,半天之内全城的棺木全部都得到埋葬、移迁。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了光宗耀祖,坟墓越做越大、越来越豪华,万松山到汀田、塘下一带的山上,青山白化问题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些人为了“占风水”,想方设法买坟地扩建坟墓,而扩坟地必会影响其他坟墓的所谓风水,因此双方还可能会纠集人马大打出手。特别是到清明节前后,这类斗殴更多。为了制止青山白化,上世纪的最后几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规定尸体一律火化;禁坟区内的坟墓一律移迁、深埋等,并强制收取捣坟植树费。此令一出,震动极大。有的人竟偷偷将亲属尸体不经火化下葬,有关部门获悉后,开棺焚尸,并在报纸电视上曝光,此后土葬绝迹、火葬通行。通过连续几年的不懈努力,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现在万松山和莘塍、汀田的山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确是党和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

  本世纪初,市民生活进一步富裕,丧葬陋俗有所抬头。特别是人死后安放在屋里,待择得吉日后再行下葬,有的请来乐队好几帮,日夜吹打;吹的乐曲又不伦不类,有的老太太出丧,吹的乐曲竟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有的人家花圈好几车,送丧时只能雇请外地人背送花圈;有的人家光放鞭炮就要几十万元。由于这些丧葬陋俗没有得到禁止,严重影响了我市的文明建设,也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从200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严禁出丧燃放烟花爆竹等政策,使我市的出丧陋俗得到初步整治。

  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和丧葬习俗等原因,我市从城市到农村都是死了人要抬回家中;又因家庭大部分是公寓式住宅,只好将尸体摆放楼下或小区门口,严重影响了市容和其他市民的生活质量。最近,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的守灵大厅已经建成,9月20日开始丧事要集中办理,这是瑞安丧葬习俗的标志性变革,是社会文明的必然趋势。

  从杨团长火烧“棺材厂”,到捣坟植树,到尸体火化、到禁放烟花爆竹,直至9月20日开始的丧事集中办理,这说明社会文明的进程,很多时候要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为此,笔者认为,这一次的丧事集中办理,要像杨团长火烧“棺材厂”一样,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最终才会得到全体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热线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金融
   第14版:金融
   第15版:名媛
   第16版:广告
从“火烧棺材厂”说起
潮基别名潮至
儿子出国游学记
瑞安日报 人文 11 从“火烧棺材厂”说起 张永芬 2010-9-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