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什么?你很可能会说,那是一堆干巴巴的数字。
其实,令人陌生的统计数字却与普通市民生活密切相关,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10月20日是世界统计日。让我们带您走进统计的世界,看看这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是怎么产生的。
CPI到底是哪里来的?
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一个高频词,时常出现在媒体上,牵动着市民的心。那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购买的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CPI及其类指数还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资产、负债、消费、收入等实际价值的重要依据。每月编制一次。
统计局负责人介绍,现在市民比较关注食品类的CPI,其实食品只是CPI统计种类中的一种,其他还包括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7个大类。在统计CPI时,每个大类下分别依次划分中类、小类、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品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
目前,我市CPI数据采用温州市统一数据。温州市CPI调查网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农贸市场、服务消费单位等)共计281个。
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是怎么计算出来?
收入这个话题可以引来很多人的兴趣。但也有人疑惑:我们的收入是怎样被算成“人均值”的?
市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关于收入的统计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之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其中,家庭总收入是指该家庭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人员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所有收入之和,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用以衡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按照农村住户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它反映的是全国或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具体是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当年的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交纳的各种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农村内部亲友间赠送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数据采集的方法和途径:分别从城镇、农村住户大样本调查所获得的抽样框中,采用分层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式确定记账户,由记账户按要求进行记账,其中城镇调查户150户,农村调查户300户。记账户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流水账,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每月规定的收账日,由调查员收回记账本,并逐项进行整理、编码、初审、录入,确认数据无误后上报市统计局。
我市城镇、农村住户调查分别于1981年、1984年开展统计工作,一直以来得到上级统计局的高度评价,近两年,农村住户调查员和调查户各有两名被评为全省先进。
恩格尔系数是什么?
19世纪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30至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