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游玩杭州,有人推荐我去西溪湿地走一走。那一天,烟雨蒙蒙,游客稀少。我和女儿租乘一条小木船,顺流而游。循着蜿蜒河流,犹如误入桃花源,河水清莹,沿河田园草木茂盛,和着木船的欸乃声,烟波雨丝的江南水乡越发水灵娟秀。
简直就是一曲田园牧歌。诗意顿时从湿地长出,一直长到我的心里。
前年春天,温州好友邀请我们几位同学去三垟湿地游玩。那天,春光明媚,我们也租了一只游船。摇曳在弯弯曲曲的河流,沿途是稻田果园,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草木香气和泥土的芬芳。偶有几间农舍,也是气定神闲坐落着。忙碌之后,置身其中,觉得妙不可言,犹如旅人找到了栖息地,心灵顿时安顿下来。
一直艳羡这些地方得天独厚,竟然珍藏着风水宝地。偶尔机会,听说我们瑞安也有一块林垟湿地时,颇有些惊讶乃至怀疑。
对于林垟我并不陌生。二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我和好友稚气未脱,周末到各个同学单位转悠。同寝室一个同学分配到林垟中学教书,于是我们乘坐三轮卡一路颠簸过去。印象中,那是江南水乡。
五六年前,我开设“亲近塘河”作文公开课,想找一副近似塘河原始风貌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塘河曾经的纯美。而那时塘河治理还没进入成功阶段,而我面对的就是五中学生(借班上课),有人建议我去林垟寻找。到了那里,宽阔的湖面,河水清且涟漪,河边时而有妇女在洗刷,这不正是记忆中塘河风光的绝版吗?惊喜的我连拍了几张照片,移花接木,竟然没有半点破绽。
但到那时,我以为林垟只是保护得较好的江南水乡而已,压根没有和湿地联系起来。去年,为了撰写一份提案,我又一次去林垟。调研前,我走访了相关单位,原来林垟是文化古镇,有牌坊,有名宅,有一线天,而周边是一片湿地,是自然和文化的融合。
去实地考察时,在当地负责人带领下,我们寻访了这些文化古迹。古街的“一线天”近乎荡然无存,只剩十来米街面,两边低矮楼房岌岌可危,但不难看出曾经的小街风貌。两侧的二楼厢房,近乎零距离接触,如果说句话,对面人家准能听得清清楚楚,隔墙之耳也就这个距离。
作为江南水乡,遍布很多河流和石板桥,如今,石板桥所剩寥寥且面目全非,而河流污染也日益加重,原本宽阔的河流因侵蚀而萎缩。而湿地中心村落林中村,因文化保护所需,又因缺乏后续措施,百姓居住环境相当滞后。
看到这些,心情颇为沉重,脚步踟蹰。因时间关系,我没有目睹美丽的湿地。
湿地,是城市之肾。近在咫尺的湿地犹如自己家乡的后花园,怎么容许它遭到破坏呢?这引起了有识之士共鸣。这次政协便组织一次调研,作为提案人之一的我,也参加了。想不到,这次的深入考察,让我大开眼界,领略了原汁原味的湿地风貌。
这次安排,也考察了一线天,牌坊和河流。最后让我们一行人,分坐两只古旧的货运水泥船。因没有座位,拿了十几张塑料凳子。如此原始,曾经古朴,让我们纳闷不已,以为是到附近的河流,对污染程度来个近距离考察。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当水泥驳船慢悠悠拐出河道,出现在我的眼前竟是一副江南水乡的天然画卷。弯曲绵延的河流,绿水悠悠,河岸就是绿意盎然的田园。河流围绕稻田,稻田偎依河流,它们就这样缠绕在一起,而它们的相互依存,在江南的审美情结上,水乡意趣的构建和再造,更达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境界。
只觉得我们一直在河流中穿梭。河水如此清澈,田园那样葱绿,天空是那样明净,微风阵阵扑来,裹挟着草木芳香,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船过处,时而惊起一群群鸭子,原是一些人家在此处养鸭呢。鱼儿也不甘寂寞,时而在船边一跃而起,把我们溅了一身河水。远处的几只白鹭,时而翻飞在我们的眼前,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让我们一阵欢呼。还有一座座古旧的石桥,让撑着雨伞的我们收起伞,低下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该是俯首称臣,而今,却是我们的仰视决定它们的高度和状态。
如此美丽的湿地,竟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个小时的游览,我们不停赞叹,又不停扼腕叹息。那片让人感动的唯美画面啊,又和文化古镇相依为伴,珠联璧合,怎么不好自珍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果是拥有湿地的城市,让生活高品质,那时,我们子民何须舍近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