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能源消耗强度稳步下降
“一升一降”,折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通讯员 孙朝阳 实习生 陈丹丹 记者 金汝/文 记者 杨微微/制图

  我市经济在高平台上迅猛发展,并呈现出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工业企业能耗稳步下降的趋势。数字上的“一升一降”表明,“又好又快”正逐渐成为瑞安经济发展的自觉行动。

  32年间,我市投资额增长698倍

  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呈大发展态势

  昨日,丁山二期围垦工程施工现场,一辆辆工程车进进出出,施工人员正忙着铺土、抛石料,一条“长龙”正向远处的东海不断延伸。

  这只是我市今年强化投资大行动的一个侧面。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经济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保持稳定的投资增长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当前我市投资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6亿元,32年间投资额是1978年的698倍,年均增长22.7%。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率30.5%,创1993年以来的新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5亿元,是“十五”时期255亿元的1.85倍,年均增长15.2%。其中,重点工程投资完成127亿元,房地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工业投资完成150亿元,其他投资完成68.5亿元。

  这些庞大的数字,对我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强而有力的支撑拉动作用。

  据市统计局负责人介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主要统计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本身的变动幅度。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统计部门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有效地抓好投资统计工作,争取拿出最为准确的投资统计数据,保证全面反映地方全社会投资情况。

  2010年,我市投资项目达到1162个。据悉,我市全社会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乡50万以上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农户投资,其中,城乡50万以上项目投资统计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采用全面调查,由投资项目建设单位按项目组织填报,农户投资统计则由上级统计部门通过农村人口和上年农户建房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推算。

  圆满完成能源消耗约束性硬任务

  我市能源消耗迎来新的节能减排目标

  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能源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集约用能已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第一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为此专门建立全社会能源消费核算制度,把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作为核算指标。

  从原先的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到如今生产LED光源,位于陶山镇的浙江晶申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华丽转身。企业负责人张先生表示,以前生产服装,1元钱电费产生50元产值,转型之后,同样1元钱电费,产值翻倍。

  在我市,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随着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面临节能减排的重重考验。“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约束性硬任务。

  市统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再次确定了新的节能减排目标。据悉,我市“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为15.5%,2011年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为3.2%。

  今年上半年,我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8.0%,单位GDP电耗降低率为6.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8.4%。

  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看,以原煤为代表的效率低、污染较重的能源品种,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且在今年也是呈现下降的态势。另外,电力占我市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并呈上升趋势。电力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已经成为我市能源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要品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热线
   第04版:民生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娱乐
   第10版:专版
   第11版:网事
   第12版:广告
   第13版:专版
   第14版:风行
   第15版:风行
   第16版:专版
“一升一降”,折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科技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人才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小贴士
瑞安日报 专版 13 “一升一降”,折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通讯员 孙朝阳 实习生 陈丹丹 记者 金汝/文 记者 杨微微/制图 2011-1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