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是一个丰收年,种粮大户项宝荣喜中有忧
明年还会有这么多耕地吗?

  眼下正是晚稻收割季节,连日来,老天爷总是阴着脸,还时不时“哭”上一阵子,可马屿镇种粮大户项宝荣并没有因此而发愁。昨天上午,正在田头忙碌的项宝荣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他的丰收农场现今已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收割的谷子不用晒,直接用机器烘干。今年晚稻的产量,是他成为种粮大户以来最高的一年,平均亩产可达400多公斤。

  弃商回乡种粮食

  1992年,在义乌经营胶鞋批发生意的项宝荣做出了一个令家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回乡种地。“我出身农门,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那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我琢磨着搞农业规模生产一定大有前途。”

  项宝荣从好几个村民手里转租了30多亩水田。“第一年赚了2000多元,这对当时农村普通家庭来说,收入是相当不错了,也证明了自己回家种田的决定是对的。”初战告捷的项宝荣更加坚定了自己当种粮大户的决心。

  此后几年里,项宝荣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他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了收割机、插秧机,置办了烘干机、碾米机等农业机械,发展机械化加工生产。他还获得省、温州及我市“优秀种粮大户”、“粮食订单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年,他共种植水稻1900多亩,成为温州市乃至全省最大的种粮大户。

  土地流转的困扰

  对于项宝荣来说,土地就是他施展才能的阵地,也是他作为一个种粮大户赖以生存的根本。他耕种的土地租自马屿镇和仙降街道19个村1200多户农村家庭,多则十几亩,少的几分地,零零散散,星罗棋布,不仅难以管理,也增加了生产成本。然而这些对于项宝荣来说算不上难题,困扰他的,是租用土地数量的不稳定性,从而制约了他对机械化设备的进一步投入和来年生产计划的安排,甚至因此耽误了农时。

  2003年,项宝荣租种了1300多亩水稻,并投入40多万元添置了收割机、耕耘机等农机具。当年,他的粮食获得丰收。正当他计划着来年再大干一场时,出乎他意料的事发生了——第二年,几十家农户共收回了500多亩土地,从而导致他的一部分农机具成了摆设,最终不得不忍痛贱卖了几台收割机。

  项宝荣说:“那年粮食的丰收,使一些农户觉得自己耕种更划算,于是有些人就把租给我的耕地要回去了。说实话,我不怕种田辛苦,我怕的是耕地数量的不稳定。”

  离开项宝荣的丰收农场,一丝隐忧涌上记者的心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来年的春天,项宝荣还能拥有这么多耕地吗?

  (潘孝青/文  许良钦/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5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6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7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8版:温州·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风行
   第14版:风行
   第15版:风行
   第16版:广告
明年还会有这么多耕地吗?
一年一百万把扫帚
如何“扫”出一条销路
“有销路,种得更放心!”
瑞安日报 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07 明年还会有这么多耕地吗? 2011-1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