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扫帚村朱岙底”
一年一百万把扫帚
如何“扫”出一条销路

  马屿镇朱岙底村是远近闻名的“扫帚村”,传统手工扎扫帚在该村已有百年历史。昨日,记者探访了这个有名的“扫帚村”——一个位于56省道旁的小村庄。

  从市区出发,车子沿着56省道往西走,不需要看路旁指示牌,就能轻易发现朱岙底村,因为只有这个村的村民是在家门口“工作”——编扎扫帚。

  观音扫、毛竹枝、竹梢……就是这一堆堆看起来杂乱无序的“枝条”,在村民巧手下,“变”出一把把整齐的扫帚,全村一年能扎出100万把左右的扫帚,产值在200万元左右,是该村村民除了务农之外最大的经济收入。

  虽然收入可观,但现代家庭对传统扫帚的需求量缩小,扫帚销路一直是村民的心头难题。

  全家动员,年收入10来万

  在朱岙底村,从20岁的年轻人到70多岁的老人都会编扎扫帚,拉、绑、敲、锯,井然有序的几个动作干脆利落,一把结实、整齐的扫帚就完成了,这一过程仅需短短的几分钟。

  “扎扫帚看似简单,但其中很讲究技巧和经验,不能扎得太松,否则打扫的时候会散开。所以扎扫帚的人多为男人,毕竟是辛苦活,要有力气才行。”该村扫帚合作社负责人余节三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女人要带孩子、做饭,所以一般帮忙打理原料,把半成品观音扫扎成一小捆,方便扎成成品扫帚。”

  眼下正是大量采购观音扫的时候,所以不是每户村民都在家扎扫帚,只有个别产量大户在家编扎扫帚。余节三带领记者来到一户村民家门口,户主叫余仕高,是村里扫帚年产量比较大的一户,夫妻两人配合,一年能编扎五六万把扫帚,一把扫帚净利润2元左右,年收入约10万元。

  记者到余家时,余仕高正在编扎扫帚,妻子王彩香在一旁打理观音扫,把长短不一的半成品观音扫拾掇成同一长度,然后扎成一小捆。

  “收拾好的观音扫长度在30至40厘米,一小捆大概100克左右,一把扫帚要用到5小捆。”王彩香说。

  看着王彩香熟练地将观音扫拾掇成整齐的一小捆,记者忍不住动手试试。

  长短不一的观音扫如何整理成长度统一?看似简单的工作,真正干起来却无从下手。记者在王彩香的指导下,最后出来的“成品”勉强合格。

  百万把扫帚,销路是难题

  朱岙底村共有200多户、8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的家庭以扎扫帚为主业或副业。每年正月、年关时节以及早稻收割之前,都是编扎扫帚的高峰期。扫帚最远销售至宁波、上海,几户村民还在市区开起了扫帚销售店。

  “扎扫帚赚的是工夫钱,比不上城里人上班。我们村一直流传一句话:‘家家户户扎扫帚、世世代代勤为荣’。在农村靠的就是勤劳,只要够勤劳就有饭吃。”余节三说。

  如今,传统扫帚在家庭里的使用率逐渐降低。如何打开更广的销路,是村民遇到的最大难题。目前朱岙底村有一家扫帚合作社,有社员31户,带动全村120多户扎扫帚的家庭统一采购原料,然而统销一直难以形成,村民仍是各凭本事找销路。余节三直言,扫帚要想打开更广的销路,还得靠大家多吆喝吆喝才行。

  (杨微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5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6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7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第08版:温州·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风行
   第14版:风行
   第15版:风行
   第16版:广告
明年还会有这么多耕地吗?
一年一百万把扫帚
如何“扫”出一条销路
“有销路,种得更放心!”
瑞安日报 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07 一年一百万把扫帚
如何“扫”出一条销路
2011-1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