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雅)“我想买食母生(干酵母片),连跑了好几家药店都没买到,终于在这里买到了。”在市区安阳路一药店内,谢女士买到2元一包的干酵母片如获至宝。近来,不少市民反映,在药店难以买到低价药,店员喜欢推荐同样效果的高价药。昨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在万松路某药店,记者表示要买感冒药,导购员一边询问记者有什么症状,一边从柜台上拿出一盒药,并介绍“这种感冒药效果比较好”。记者一看药价,约18元。见记者没想买的意思,导购员马上又介绍了其他几种中成药,标价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记者表示要买维C银翘片,导购员有点不情愿地带路。药架最底层摆放的贵州百灵生产的维C银翘片,仅卖1.5元。导购员说:“这种药只能预防,我给你推荐的药比它效果要好。”
在虹桥路后街某药店,记者表示要购买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时,导购员马上热情地推荐了开瑞坦和艾洛松。这两者的价格都在二三十元,而具有相似疗效的无极膏,价格只要几元。“为什么没看见无极膏呢?”记者问。导购员说,开瑞坦和艾洛松知名度高,用得放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药店将低价药放在背向入口的货架中下层,如果不仔细找,很难发现。
位于隆山路的某药店店员透露,并不是药店不提倡市民买低价药,药店如果都卖低价药,利润过低,就要“喝西北风”了。“从治病心理上来说,贵一点的品牌药更容易被顾客接受。”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