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调查报道,一些药物从出厂价到医院的终端价格,各环节中间利润竟高达2000%以上。央视曝光的20种群众常用药品中利润最高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每支出厂价0.6元,而到患者身上每支售价12.65元,利润2000%以上。利润最低的是螺内酯片20mg,出厂价3.68元,销售价22.77元,获利 519%,大部分药品中间利润超过1000%。央视曝光后,群众一片哗然,纷纷谴责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医生高额回扣。
据调查,一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6毛多钱,医药公司以4元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每支赚3元多。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元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元,医药代表拿10%左右,其他的作为回扣给了医院和医生,其中开药医生的回扣所占比例最高,一般要占到药品中标价的40%左右。许多同样规格的药品,不同地方价格悬殊,就是同一个地方,不同医院、药店价格也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暴利,医生回扣比例高。羊毛出自羊身上,受害者总是自掏腰包的普通老百姓。
药品价格高,医生开大方、乱检查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医疗服务问题。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近几年,政府部门推行药品集中招标政策等多项措施,实行药品零差价,也就是要求医院按进价卖给患者,但事实截然不同。除了药品招标推高价格外,医院医生拿回扣不再是秘密,这样药价不高才怪。虽然发改委几乎每年调整药品价格,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百姓依然无法体会到药价降低而带来的实惠。但人患了病必须看医生,到了医院就得挨宰。虽然医院主管部门采取措施,整顿行业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医生开大方、乱检查等行为,但效果甚微,吃回扣、开单提成,开大方、小病大看等问题依然存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依然严重。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表明,群众有病时,应就诊而不去就诊,应住院而不住院的比例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
政府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却被利益团体钻了空子,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由于功利性原因及医生职业道德缺失,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即使有参加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对患重病的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有关部门应完善药品的定价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药品虚高定价,从制度上约束、规范医疗机构及医生的行为,真正让百姓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