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与几个企业家朋友吃饭。
酒过三巡,大家都客气,纷纷约定明天去哪里吃饭,后天去哪里喝酒。
是晚做东的朋友歉意地说:明天,我真去不了。今天老母亲打来电话,虽没说什么,但我知道,母亲想我了。明天就算是大领导来了,天塌了,我也要回老家去看母亲,陪老人家吃顿饭,哪怕是白粥就酱油也开心。
我心头一震,肃立无语,向他敬了一杯酒。
朋友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制造的产品,在行业内产销量居全国前三。其父在他幼年时去世,母亲从此笃信佛教。儿女们家大业大,可老人家不愿麻烦儿女,以居士的身份在一座小庙里清修,清灯黄卷,念佛吃斋,为儿孙、也为众生祈福……
朋友的言行,令我突然想起《弟子规》中圣人的训导:父母呼,应勿缓。
呼,有声的是指呼叫、呼喊、呼唤;无声的是指心声、需要、愿望。当我们日渐长大,为人夫为人父时,父母有声的呼叫,我们或许能做到“应勿缓”;可父母的心声呢,我们真得做到“应勿缓”了吗?!
父母叫我们少喝酒少吸烟,我们“应勿缓”了吗?!
父母常想着我们回老家看看,我们“应勿缓”了吗?!
逢年过节,双休假期,父母常念着我们能回家一起吃顿饭,我们“应勿缓”了吗?!
没有,我们没有“应勿缓”!或许,我们也应了,但那是“假应”,而且还“缓”到了猴年马月,遥遥无期。我们宣称,父母是此生最重要的人。但在真实的人生天平上,父母的重量甚至轻于一杯酒、几张人民币、几个刚认识的陌生的面孔……为了后者,我们常常轻易地将对父母的承诺抛置角落,在瞬间学会了选择性遗忘。那两个给了我们生命、全部爱的老人的一丁点愿望,我们没有排在行事历的“优先重要”位置,而是排在可有可无的最后面,甚至根本就没有罗列其中……
是的,为了孝敬父母,我们给了他们不少钱,还给他们买了房子,甚至还请了保姆……可是,这就足够了吗?这就是尽孝吗?
两千年前,圣人孔老夫子就明确告诫世人:这不是孝。
《论语》如是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一次,子游向老师请教什么是孝道,怎么样才是尽孝?先生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当作孝了。可是养,怎么能算孝呢?你看比如犬马,不是一样有人养着,难道这也是孝?!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那么,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只宠物?这有什么区别?”
千年以后,重读这28个汉字,我依然能感觉到夫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生活比以前好了,物质较以往富庶了,供给父母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可我们的那颗敬之心呢?!依然远离,甚至越去越远。我们将这颗敬之心,全用在了领导、合伙人、客户身上,他们若有需要、心声、愿望,我们一定会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巧妙设计,策划创新去满足他们,让他们惊喜、感动、难忘。而对父母,我们又那么轻易地将一切都省了,甚至忘了。
某单位领导的女儿过生日,一群下属精心策划了一场生日宴会,个个又用心购置了生日礼物,祝贺“小公主”生日快乐。试问,这些下属,甚至你我,会同样精心地为自己的父母策划一场生日宴会,购买一件生日礼物吗?!答案,不言自明。
一年母亲节,一家媒体采访了众多的母亲与儿女们。记者分别提了一个问题:“作为子女,你们打算将来怎么样孝敬母亲?”“作为母亲,你们晚年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谁知儿女们的回答惊人一致,母亲们的回答也惊人一致,两大阵营却相去甚远。儿女们说:“我将来一定要挣很多钱,买大房子、好车子、好东西孝敬母亲。”母亲们却说:“只要孩子们平安幸福,有空来看看我,陪我吃顿饭就足够了。”唉,儿女们所给的,不一定是母亲想要的;母亲想要的,儿女们真的给不了吗?!
孝敬孝敬,孝之道,需要一颗敬之心。
倘若没有这颗心,那给父母再多的钱,跟冥币纸钱又有何异?!于你,花费不少;于父母,却几无所用。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敬,基本字义有5种。一为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如尊敬;二为表示敬意的礼物,如喜敬、寿敬;三为有礼貌地送上,如敬酒;四为谨慎,不怠慢,如慎始敬终;五为姓氏。
我们孝顺父母的言行物品里,有尊重、有敬意、有礼貌、有谨慎与不怠慢在其中吗?倘若没有,又何言孝敬呢?!
冬风起,天气冷了。
你可以打10万元于父母的卡上,打电话说:“爸妈,这钱你们尽管花,不够了,再向我要。”父母是高兴的。
你也可以花上几百上千元,将之化为一连串用心营造的小惊喜。今天——“爸妈,这两件衣服,你们穿穿看,不知道合不合身?”明天——“爸妈,天气冷了,给你们带了两个小暖水袋。”后天——“爸妈,今天我们一起吃火锅,不去酒店吃,就在你这儿吃,又实惠又热闹!”……父母一定会开心得合不拢嘴,仿佛年轻好几岁。
我坚信,天下父母更希望看到后者,而非前者。有钱,不是家,那是银行;有爱,才是家;有子女的关爱,有儿孙的笑声,才是一个幸福的家,即使白粥就酱油,哪怕青菜拌豆腐。
此刻,让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离开应酬的酒桌,心平气和,屏息凝神,静静聆听“父母呼”吧——
即使远隔千山万水,父母的心声、需要、愿望,我们一定能听到的,那就赶紧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