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在整理从全国征集来的3万多个问题时发现一个怪现象——年龄跟孩子提问的质量成反比。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提出的,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对科学的探索和钻研精神。
“为什么我妈妈晒的被子比较香?”“为什么做运算时都是先乘除后加减呢?”小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甚至让人忍俊不禁,不知如何作答。中学生问的多是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比如“怎么杀毒”、“怎么发电子邮件”等等,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回答,他们仿佛已经被固有的思维模式套牢。中学生不会问“为什么”,提问质量不如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编辑很失望。
小学生尚且能提出这些大人们都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让编辑喜欢,可中学生的问题为什么往往都是概念性或者纯知识性的?而且不需要积极思考、鉴别和论证。难道仅仅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还未脱离稚气、中学生身心已渐渐成熟?有人预测,如果到大学征集问题的话,情况恐怕比中学还要糟糕。学生年龄越大越不会提问,想不到问、也不会不敢去问,这的确值得全社会反思。
这似乎跟当下的教育方式有关。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们的教学目标好像就是为了消灭预设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也就万事大吉了,而不是如何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宛若接收知识的容器,已经习惯了背课文、套公式,照搬标准答案,而不去思考这个结论是怎么演变的,究竟是否正确。一些上演的所谓的“新课程探究实践活动”,也大都属于装点门面,硬套上去应景的。
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升学才是硬道理,反正考试要的是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即便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已经懒于疏于去思考分辨。思想被束缚了,也就根本不在意想问为什么。倘若在课内外能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问题,反而会被视为另类学生,非但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受冷嘲热讽。这样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显然是在浇灭学生质疑的冲动和热情。这已经造成现今教育的一个严重缺陷,如不认真面对,那失望的岂止是《十万个为什么》编辑?
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学生随着童年的日益消逝,随着在学校接受教育年限越多,似乎越拘泥于现有答案,而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越淡薄。好的问题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疑难,或是在学习过程中追问和探索的。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没有人去问。这种提问能力实际上是孩子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未来成为科学家的潜质,是科学发现的本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是说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吗,其实根源就在于他们提问意识的丧失和提问质量的下降。不会提问,何谈文化科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