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铁一瞥
■张秀玲

  解读一座城市,不仅看高楼大厦,看人来车往,更应该看细微处。到一座城市,我喜欢走街串巷,也喜欢选择以地铁做窗口。乘坐地铁的,兼具各行各业,人满为患,在某个程度上说,地铁是一座城市的表情符号。

  地铁入口,四通八达,但就在这些空阔有些寂寞的地方,有流动摊贩,更有一些行为艺术家。一些年轻艺术爱好者,背着乐器,坐在楼梯处,或者站在过道上,自弹自唱,旁若无人。没有掌声,无人喝彩,少有人驻足聆听,鲜有人捐钱,更没人围观看热闹,路人都是匆匆经过,最多瞥一眼。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一如既往弹唱着,纯粹是自娱自乐。或许他们压根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艺术。

  7年前,初来乍到北京的我,就被地铁这独特情景吸引。令人纳闷的是,他们不选择机场,不选择火车站,却选择这个地方。我猜想,这里不仅市民流量大,更主要的是,乘坐地铁的,大都是上班族,居社会中流,唯有他们,才容易引起艺术共鸣吧。去年“阳刚旭日”走红时,我得知他们也曾在地铁唱过歌。地铁可谓是歌手推销自己的起步之地。

  地铁雅俗共赏,既有艺术,也有庸俗。一些年轻恋人,不管人流堵塞,有时就在那些“人阻”地方毫无顾忌长久相拥相吻。经过的人,或许习以为常,擦声而过,目不斜视。而我似乎刘姥姥进大观园,甚为好奇和不解。因好奇,便盯住看了好会儿,已为人母的我,竟羞红了脸。后来马上意识到少儿不宜,身边还有一位10岁的女儿,便拉着她匆匆逃离。但乖巧的女儿,猜中我的心思,配合地捂着眼睛,说,唉,脏,小孩看不得,我不看。

  几次去北京、上海,乘地铁的时候,都经过中转站。中转站的出口入口往往都“一万八千里”,为了赶时间,步履匆匆。人流如潮,再看那些淹没在人流中的,很多人拿着皮包,面无表情,行色匆匆,似乎每人都素不相识形同陌路。从没见到有人在地铁处闲庭信步,更没见到有人停下长久闲聊。人流裹挟着他们脚步,他们目不斜视,即使熟人也会擦肩而过。难怪有个摄影爱好者,在地铁处拍摄行人的神色,竟然发现面部很为相似,各个面无表情,很少有笑意,甚至僵硬,除非那个人手机通话,而笑意也是为那位跟她(他)通话的人而流露的。

  与外面迥然不同的是,地铁车厢内,阒寂无声。站着的,管自戴着耳机听歌,或者拿着手机上网。坐着的,要么拿着报纸浏览,要么玩着手机。尽在咫尺,遥如天涯。如果有孕妇或者老人,很少有让座的,不是不让座,而是他们压根没抬头看周围。即使看到不让座,也不觉得难为情,反正大家都素昧平生。

  我曾经艳羡大城市生活,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但多次地铁经历,先前的想法开始动摇了。一条地铁,可以把两处遥远的地方连接起来,近在咫尺。但正因为遥远,大家不曾相识,所以各自矜持着。于是乎,在地铁,人与人之间距离咫尺,但形同天涯。那种相对而视但呆板无情的表情,让人寒意顿起,不由自主想起美国诗人笔下诗句——生硬且默然。

  我们逼仄的小城市,虽然狭窄且不够大气,但迈出家门,随处随地,都可能遇上熟人。随意打个招呼,闲聊几句,即使有不快之事,很快被驱逐。记得一次乘坐公交车上,两位中年妇女邂逅。从话语中猜测,她们年轻时曾是盟姐妹,结婚后很少有来往。这次能在车上邂逅,便感慨万千,牵扯起很多往事,说到尽兴之处,嗓门也大起来,有时拊掌大笑,笑声感染了周围的人。这样的情景能在地铁再现吗?

  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说最喜欢站在上海商场附近十字路口,看人来人往,图的是感受一种热闹。是啊,加拿大地广人稀,整日看不到几个人,难免会寂寞孤独。大上海的十字路口,人口密集,再说那些人神采飞扬,大凡是购物或者娱乐之后,满足正洋溢在脸上还来不及退却呢。蹊跷的是,这位留学生竟不说喜欢看地铁人流,或许,大凡地铁情景,加拿大也是大同小异的。

  随着城市现代化推进,地铁在一些城市可能将会应运而生。那时,地铁这张城市的表情符号,是否越来越丰富呢?

  我们拭目以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热线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金融
   第15版:金融
   第16版:金周刊
地铁一瞥
冷空气来了
老屋的竹园
忆何树锴先生
瑞安日报 人文 11 地铁一瞥 ■张秀玲 2011-1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