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何树锴先生
■俞 海

  何树锴先生去世整整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记忆在我心中。

  他是我的表兄,比我大5岁。过去接触不多,退休后,由于彼此爱好相同,交往才密切起来,在酝酿成立玉海文化研究会时,他是一位积极的倡议者,后来当选为理事,并担任《玉海文化研究》杂志的编辑。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正直、严谨的知识分子,一个非常虚心好学又非常踏实,绝对不会弄虚作假的人。

  论年龄、论资历,他都比我高出许多,可从来没见他有丝毫傲气,凡是分配给他的工作,他总是勤勤恳恳地去做,哪怕是极细小的杂务。记得研究会成立后,制作会员证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为了会员证更有特色,有意增加一种文化元素,搞成中英文对照(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想法有些超前了)。我知道他在中学教过英文,就请他把这件分外的事担当起来。别看这是一件小事,做起来却挺不容易,可他愉快地接受了,又是翻译内容,又是跑制作单位,三番五次地校对、再校对,直到一个个标点符号,一个个英文字母完全准确无误为止。如果说,这本蓝底银字别具一格的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证能得到大家喜爱的话,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何先生的努力。

  创办《玉海文化研究》杂志,是玉海文化研究会的中心工作,也是研究会联系社会,展示会员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作为编辑人员,肩上的担子可不轻。首先是没有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专业性的社科类研究团体,更不要说出版这样一本具有相当分量的社科类专业杂志,我们算是“吃螃蟹”的一类。这类人光是胆大能说会道不行,重要的是要实干,脚踏实地地干;光是考虑个人得失也不行,还要有点奉献精神。何树锴先生就是具有这两种品德的人,只要是他认定了的事,就会自觉地努力,不计报酬地去做。

  当时,我们考虑到他年事最高,请他一星期来几趟就行,可他不服老,非要每天来不可。他的夫人林咏梅女士事后对我说,老何自从到了你们那后,把研究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上班时间做不完,带回家里做,又是查资料,又是改稿,又是校对,那股认真劲可从没见过。

  事实证明,何先生不负研究会所托,他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编审稿件认真负责,校对稿件一丝不苟,他经手的稿件我总是最放心的。最初几期《玉海文化研究》出来后,意外地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里就有何先生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           

  去年夏天,我因心动过缓住院治疗,听说他被查出癌症晚期也住院了。我得知后就和内人一起去看何先生,他正躺在病床上休息,人很瘦,脸色也不好看,可见了我们却挣扎着坐起来,脸上露出笑容,甚至还跟我谈起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我知道他生命中那股力量还在顽强地支撑着他和病魔作斗争,想不到他竟从此一病不起,等到我和研究会的同志再次去探望时,他已不能再言语了。

  前几天,我在写《辛亥革命中的姚琮》这篇文章时,找到何先生在研究会工作时替我抄写的那篇《姚味辛先生墓志铭》,稿纸上的字一笔一画,端正硬朗,棱角分明,见字如见其人,不禁令我老泪纵横。

  何树锴先生是个好人,也是个硬汉,他走了,大家都深感惋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热线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服务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天下
   第09版:娱乐
   第10版:网事
   第11版:人文
   第12版:广告
   第13版:广告
   第14版:金融
   第15版:金融
   第16版:金周刊
地铁一瞥
冷空气来了
老屋的竹园
忆何树锴先生
瑞安日报 人文 11 忆何树锴先生 ■俞 海 2011-1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