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关于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议案》
提议者:彭小锋、钟锦强、林晋存、姜宗羽、池万松、吴伟银、鲍仕光、刘海峰等
背景:
水源不足 供水设施建设滞后
安全供水是民生建设的首要大事,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广大百姓生活品质,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我市在供水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水源不足。虽然我市水资源比较充足,但受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水源较缺乏。吴界山以上河段水质虽然较好,但由于受赵山渡工程和河道采砂作业等因素影响,可取用的水量日渐减少;村镇供水设施建设滞后。我市乡镇水厂建成时间已较久,规模普遍较小,水处理工艺落后,供水质量不高,农村供水设施比较落后,有些甚至没有消毒和净化设施,输出的基本上是未经任何处理的“自然水”。此外,还存在管网漏失率高的问题。我市供水管网大多是水泥管、镀锌管,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破损情况相当严重,乡镇水厂的管网漏失率基本上在30%至60%之间,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漏失率(低于12%)标准。
为此,仙降、高楼、马屿、湖岭、市直二、陶山等代表团彭小锋、钟锦强、林晋存、姜宗羽、池万松、吴伟银、鲍仕光、刘海峰等代表于2007年提出了《关于解决中西部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议案》。
进程:
实地调研 提出解决方法
各代表深入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他们发现,高楼片区虽陆续解决了一部分村的吃水问题,但当时142个村中还有81个村是吃水困难村;2006年10月份,因遭受严重旱情,陶山镇30多个行政村,近3万多人断水,每天只能靠两辆改装后的水车不间断地运水解决“燃眉之急”;原鹿木乡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1000立方米,达到国际公认的缺水下限,饮用水资源比例更低;原梅屿乡当时还没有水厂,全乡尚有1万多名群众无法喝上自来水,只能喝含氟严重超标的地下水;湖岭片区取水点上游因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等原因,饮用水水质污染日益严重。
议案建议,通过规划引导、分步实施、建立机构、明确职责、制订政策、筹措资金等方法加快乡镇水厂供水体制改造,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
该议案提出后,市人大非常重视,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将“加快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列为了一号议案。
成果:
新增安全供水能力
超21万吨/日
针对供水上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制定了全面彻底改善我市供水状况,解决困扰我市多年的饮水安全问题的建设计划,提出了“三年投资7亿元新增安全供水能力21万吨/日,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优质水”(“3721”工程)的目标,为我市供水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3721”工程市是从2007年开始提出的,前期工作用时两年,从2009年至今的3年时间里,我市总共完成供水工程建设投资5.18亿元,通过江北水厂二期工程、凤山水厂工程及“八镇三乡”集镇水厂改扩建,共新增安全供水能力23.4万吨/日,建设管道总长度316公里。
市水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周小丹介绍,在集镇供水工程建设方面,我市通过改扩建七座水厂,增加了5.4万吨/日安全供水能力;建设管网总长度约95公里,共计启动82个村级管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672万元,各乡镇供水状况明显改善。同时,供水水压得到提升,基本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在市区供水方面,江北水厂二期8万吨/日工程及市区管网建设共完成投资14167万元。江北水厂二期工程已于去年6月底顺利实现通水试运行,市区日供水能力增加8万吨,将确保今后一段时期用水需求。塘下片的凤山水厂10万吨/日净水工程、配套主管网及村级管网改造共完成投资24000万元,目前配套主管网已经基本完成,净水厂已完成主体工程结构施工,正在进行工艺管道及主要设备安装。
周小丹表示,我市现已超额完成了新增安全供水能力21万吨/日的建设目标,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不安全供水的问题。下一步水务集团将进一步加强我市的供水能力,5年内完成新江南水厂一期工程,该工程可增加供水能力10万吨/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网改建,降低各水厂的管网漏失率。
(记者 黄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