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亭,一般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建在交通要道边供行人停留歇息。其始于何时,已无可考,大约人类有了交通往来就开始出现了。至秦汉时期,建亭已作为一种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为乡”。后,又有隔十里为长亭,隔五里为短亭之称,唐代李白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北宋柳永亦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词句,可见路亭不仅有悠久历史,而且也早已融入人们的情感生活了。随着现代交通迅猛发展,古路亭已退居一隅,逐渐湮没在现代化大潮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市文物馆普查,将下列古亭列入市文物保护名录,其中有:东源亭、下庵亭、汇桐亭、泡茶亭和许岙亭。
我市路亭建筑有两种形式:在平原地区一般是有顶无墙,平面呈方形,形制固定统一。山区则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定,一般是有顶有墙,有一面至三面墙的,平面或长或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前者可以“东源亭”为代表,后者以“下庵亭”为代表。
东源亭,位于平阳坑与东源之间的“垟角垟”,故又称“垟角垟八角亭”,是瑞安至文成、平阳水头,马屿与大南乡之间交通线上一个重要“驿站”。昔日,平阳江南的棉布、山区的山货,往来道上,亭中商旅昼夜不绝。
与平原田间的其他路亭一样,东源亭有着相似的形制,且造型优美:亭顶为四坡面的歇山顶,四角上挑成飞檐翘角。亭内约九米见方,抬梁式构架。四根石制的正柱支撑起整座亭子,每根石柱外侧有三根木柱,其上部用以支起上挑的檐角,腰部当年原建有供人落座歇息的栏槛,槛上格栅、花板制作精巧,令人赏心悦目。石柱内侧顶端构筑成八角藻井作为亭的内顶,这是全亭最具匠心,最为刻意装饰的,也是现今保留最为完整的部分。它由五层构件组成,每一层面有八个斗拱分别成为八个夹角,每个斗拱以横梁连接。层层向上收缩,层层相互依托,最后形成如倒置的漏斗状藻井。井内斗拱层层叠叠,而又错落有致,精美的建筑造型艺术,令人为之惊叹。
东源亭始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由当地人谢公浦出资建造。据其孙谢炳珍介绍,当时东源一带田垟空旷,无遮无拦,行人无站身歇脚之地。其祖父在平阳坑开店做南货生意,平时也乐善好施,待有了一定积蓄后,就决定在垟心建一座路亭,这一善举得到田主谢钦楷的积极响应,即捐田地一块作为亭基,使路亭顺利建成。难能可贵的是,亭建成后,还一直得到谢家后人的悉心维护。据谢炳珍回忆,每隔五六年就修缮一次,他哥哥(谢炳璜)修过两次,他本人也修过三次,还有木泽与陈山头村民自发出资各维修一次。
下庵亭,则建在湖岭林溪上甲村一条溪边的古道上,是上行瓯海,下行瑞安湖岭各地的咽喉所在。建于光绪丙子年(1876),为周边乡村百姓乡绅捐资筹建。
下庵亭依山面溪,是座走廊式半封闭的古亭。亭顶与一般民居屋顶相似,为二坡面的硬山式。东、南、北三面砌岩墙,仅在南北各开一门洞。亭内中间为通道,与门洞外面道路相连,宽约二米,长约十五六米。通道东侧分隔成五开间,正中一间供奉土地爷,其左二间曾设炉灶,每日为过往客商烧水沏茶,右边二间为杂货店。通道西侧曾建有“美人靠”栏槛,供客商歇脚休息,槛外就是与古道平行的“分水城溪”。全亭为木石结构,横梁雕刻有花纹图案,可见当年是一处较为考究的建筑物。据村民介绍,亭落成之后,就成为过往者必歇之处,每日亭内亭外日夜人不断,嘈杂声彻夜不歇。夜间,各地客商打着灯笼汇集这里,又在这里散开,一条路上只见灯光闪闪,就像正月放灯一样。行人中有担纸的、买簟的,也有贩南货、鱼鲜的,熙熙攘攘,甚为热闹。此情此景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自山上通了公路以后,才骤然冷落下来。
汇桐亭,处于陶山汇桐村田间,亭边是陶山通往丽岙、永强的古道。始建于明代,1936年由陈东森出资重建。1999年春,东森先生诸子侄又捐资修缮此亭。
泡茶亭坐落于陶山前途村一条荆谷至湖岭的古道边。始建于明朝,民国十年(1921)毁于风灾,村人金朝笃发动村中众少年用“调鲤鱼灯”的形式,筹集缘金重修了此亭。2008年村民再次筹资将亭修葺一新。
坐落在曹村许岙村中一个十字路口的许岙亭,是村人休闲之地,也是前往圣井山朝圣还愿的必经之地。该亭大约建于咸丰三年(1853),亦由捐助者兴建。
与下庵亭一样,许多古亭已风光不再,但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见证了久远以来的商贸往来,铭刻着上一时代的建筑艺术,凝聚着诸多感人的慈善故事。
让我们在守护历史的同时,更要守护我们前辈的传统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