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恩(1818—1890),讳植基,字铭镛,号仁山,湖岭镇下店村人。
查《张氏宗谱》,下店村张氏祖宗由福建省赤岸(今属霞浦县) 迁居今龙湾区永强。下店村张氏始迁祖崇元公原系永强普门四房启祥公之子(即文忠公张阁老之孙)。明正德年间,倭寇入侵永强到处掳掠,崇元公为避难,先迁瑞安三十四都前川(今鹿木前坑村)居住,坚持祖地永强“耕读遗风”——以诗书训子。其孙孔炎公继迁三十四溪以东霞店(后改称下店)创业。
张庆恩,系下店村张氏笫12世孙。他于清光绪丙戌(1886)钦赐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张庆恩一生勤奋好学,孝敬父母,为官清廉。现笔者将有关进士张庆恩的轶闻简述如下:
割股治母病
行孝惊天地
张庆恩母亲狄氏生性温淑,对膝下四子体贴入微,并常以诗书训子。张庆恩排行第三,少年时牢记母训与养育之恩;他不但秉承祖地永强“耕读之遗风”,含窗辛勤苦读诗书,而且十分孝敬父母。
一年,张庆恩母亲狄氏患病在床,他在母亲床前一边读诗书,一边侍候母亲,嘘寒问暖。他母亲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据一位名医说,此病须割亲子身上股肉与中药同煎,方能治愈。张庆恩听闻后,立即挺身而出向父母请求割股,和药煎煮给母亲吃。他母亲服了张庆恩的股肉后,果真治愈了。母亲对张庆恩的孝心,感动流泪。张庆恩对母亲说,孝敬父母养育之恩,乃是子女应该回报的分内之事。
张庆恩割股治愈母亲之疾,博得四乡八村的人交口称赞。孙衣言在《张氏宗谱》“张庆恩君行实传”中写道:“公(张庆恩)性质朴, 自幼以孝行闻, 母氏狄病数年,公废诗书在母床前,晨间未尝少离,又于夜间向天祈祷,且割股肉和药以食,其母病寻愈”对他予以赞许 。孙衣言还在撰写“张庆恩君行实传”中讲述了张庆恩赴考传奇故事,说张庆恩60余岁那年上京赴考, 日间他感身体欠佳不想去参加考试。那天夜里,城隍大帝却给他托梦说:“你孝行感动天地,天赐你获得捷副车第五名。”故他才去赴考,果真灵验得中;到乙酉年(1885),孙衣言大力劝他赴乡试,又钦赐笫一名举人; 丙戌年(1886) 会试, 本历年定期三月初八日考, 然而他于当日才赶到京师, 本为过期。但适逢皇上谒陵,所以将考期延至三月初十日, 使他入场得到考试机会,并钦赐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孙衣言对此奇事感慨万千地说:“实为罕有,有以知天之佑,公若非祖德,谅必以孝感也”。
以上有关张庆恩赴考故事,虽属奇遇,但也说明对上辈行孝也是一种高尚品德,其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进士回乡避送行
清廉编修扬美名
张庆恩自得中进士后,他打算要回乡探望父母。他想,这一消息若被地方官员知道,按照老习例,新科进士逢州过县必有下属官员设宴送行,或有官员为巴结上司,少不了赠银送礼。张庆恩为使自己日后为官清正,故严于律己,遵照“为官要清廉” 的祖训,不惊动地方官员,避开送行送礼,果断地选择水路乘民船回里。
张庆恩得中进士后,他不想荣宗耀祖,不挥金为自已造府门,所以在他家乡至今未见到豪门大宅。他的坟墓亦不显赫,仍择在祖父墓旁,墓前比普通老百姓坟墓只多钦赐一对青石旗杆夹。同时,他家中绝无贵重物品,仅留下诗书与五经等书籍(“文革”破“四旧”时,也被烧毁了)。
而今,乡亲对张庆恩这位清廉进士,仍亲昵地称他为“穷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