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世收藏的年代里,青花瓷走向世界,其中洪武青花瓷由于独特的发色而使人们产生好奇。为何明初景德镇窑的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瓷相比较,多数青色灰暗,青花色泽不如典型的元青花那样浓翠?笔者试着探讨一番。
按理说,在元代中晚期,中国青花瓷烧制技术业已成熟,青花烧造理当像永宣瓷,应当更加完美才是,为何却是青花色泽偏于暗黑?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是客观因素使然,可能由于当时战争环境,中断进口青料而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也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温度控制原因,造成其色发黑发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当是高阿申所写的《明洪武青花瓷的呈色研究》一文,其从思想意识角度,诠释了洪武青花之所以发黑原因。他认为明洪武青花瓷色泽“偏于暗黑”,其实是人们刻意追求的,反映了当时政治(意识形态)与审美取向。因为,许多迹象表明洪武时期把青花烧成黑色或灰黑色,并非钴料原因,更非技术原因,而是意识形态使然和统治者本人喜好所致。说明以明太祖为代表的中原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继续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方略,把蒙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元青花,视作眼中钉,意在取而代之,故绞尽脑汁在纹饰花样上别树一帜。同样在青花色泽上,大明的开国皇帝也要推陈出新,以“黑”代“蓝”。青料发黑,可让画面更像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尤其釉下那用毛笔挥就的黑色纵横线条,较艳蓝的青色,亦确确实实更具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笔者收藏的八棱四季花纹大盘(如上图),系洪武青花瓷中的精品,其发色如水墨画,其釉汁如堆脂,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水墨画,从中可以体味黑色青花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