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经过林宅巷时,邂逅了《创业年代》(后更名为《温州一家人》)剧组正在轮船公司退休职工家中拍摄,我非常感兴趣,打开厚厚的剧本,知道该部剧由金牌编剧高满堂操刀,资深导演孔笙执导,心中不禁大喜,因我所喜爱的电视剧《中国地》和《闯关东》均出自他的手笔。近段时间《温州一家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首播,我便全神贯注关注家乡的电视剧,果然不出所料,该剧令我十分欣赏,其理由如下:
似与不似 别具一格
记得一位国画大师讲过:“学似我者活,像我者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说的是国画创作的诀窍。其实艺术是相通的,电视剧何尝不是如此。
这部电视剧就体现了“似与不似”这一风格,看起来很像温州人,仔细推敲又不完全像。
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这部戏的奇妙之处。《温州一家人》四口,干的是四种事业,这正是温州人富起来的四条路,父亲周万顺卖皮鞋,最后承包油井致富;母亲赵银花做纽扣生意,是著名永嘉桥头纽扣市场起步的缩影;儿子麦狗外出卖眼镜,是马屿眼镜雏形,后来以从事教育为归宿;女儿阿雨出国读书,从刷盘子的童工干起,又做服装生意,最后成为服装批发商场老总。四个人四条路这样的电视剧容易单调难出彩,但剧情发展得出奇不意,丰富多彩,令人痴迷。特别是老戏骨李立群,他是台湾影星,演过一百多部电影,由他来演温州商人恐怕不像,但他的肢体语言如此丰富,温州谚语运用如此熟稔,使我相信他就是温州人,骨子里却不是温州人,这也是“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表演风格。
创业维艰 难上加难
俗话说:“只知道和尚吃馒头,不知道和尚受戒。”温州人先富起来是经过千难万难,千辛万苦的,周万顺干过“投机倒把”逃过城管稽查,开过鞋厂,坐过牢,皮鞋产品在杭州被烧毁,钻的油井不出油,流落街头讨饭,遭受的罪比常人要多得多,但他跌倒了又爬起来,始终揣着一颗执着的心,寻找商机发大财,一根筋走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是温商能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原因,这种精神不但周万顺有,银花、麦狗、阿雨个个都有,仅是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银花从捡纽扣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得最为顺利。麦狗做眼镜本来已走上正轨,上了规模,可是周万顺不懂电器修理,替他修插头,致使电线短路,烧毁了儿子一座眼镜城。阿雨更是步履维艰,被人欺侮,仍然坚持勤工俭学,凭着一腔天生爱打拼的劲头,最后在海外成为温商代表。他们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温州精神。
构思奇特 令人佩服
编剧高满堂是位不按常规出牌的编剧高手,他总是选择常人想不到的情节,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的故事,例如伊拉克战争本来与一个瑞安农民家庭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但他叙述了阿雨的小学同学、恋人黄志雄,在法国参加外国军团,赴伊拉克参战,生死未卜,阿雨不远万里只身到沙特寻找恋人,经历了沙漠磨难,还救了受伤的法国上尉雷昂,在沙漠缺水的情况下,自制担架用尽吃奶的力气,把雷昂从茫茫的沙海之中拖回来。这些连强壮的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一个女孩竟然做到了,这样的情节谁能想到,观众自然喜欢看。还有志雄患上严重的战争创伤后遗症,无法控制的狂性大发,不停地砸东西,把阿雨的餐馆砸得稀巴烂。
此外,李队长为了讨债带去一批人在周万顺家门口跪地哭丧讨钱;周万顺反对儿子麦狗去给穆书记当上门女婿,竟然在新婚前一天,打晕麦狗,强行绑架了新郎,使婚礼无法进行,可是由于儿子的坚持,他又不得不妥协,把麦狗送回去,使婚礼如期举行,人人都欢天喜地。这一系列剧情跌宕起伏之中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使你不得不佩服剧作家微妙的构思手法和无法捉摸的思维规律,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佳编剧境界。
温州元素 倍感亲切
既然是温州人的故事,必然会融入许多温州元素。瓯越宝地有许多民间谚语,俚语和俏皮话,特有温州味,该剧中也有很多运用,尽管风趣的语言用普通话表述有点变味,但其精髓依旧可寻,例如“船到桥头自会直”、“棺材抬到清明桥”、“丝瓜打鼓,中看不中用”、“开弓没有回头箭”等听起来格外亲切。作为瑞安人多次听到剧中人提及瑞安这个地方,心中那份喜悦,无法言说。
如果一定要在鸡蛋里挑骨头,我倒觉得剧本太冗长,共写了37集,其实剪成30集足够了。而且最后几集思路有点乱,缺乏收官之味。银花是温州农村妇女的典型,善良、勤劳,相夫教子,无怨无悔是她的特色,她和周万顺相濡以沫,应该有不会离婚,与丛厂长准备结婚,最后又与周万顺复婚等情节,这既是画蛇添足,又损害了银花农家妇女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