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向“学好样”回归
■王国荣
行人闯红灯、跨越隔离带;车辆随意调头、挤占人行道……垃圾桶成了“撒气桶”,绿化带成了“垃圾带”,消防通道成了“免费仓库”……这么多不文明行为,连日来随着近万字的报道跃然纸上(详见本报18、19日聚焦点版),作为瑞安市人,恐怕谁都该为之脸红。
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城市添“堵”、抹“黑”的同时,难道不也在我们自己心头添“堵”,自己脸上抹“黑”?尽管不文明行为人不是大多数,但是当不文明行为渐成一种群体行为时,它的杀伤力就非常大。这时已经不像“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那么简单,而是到了“从众”陋习积重难返的地步。就如“中国式过马路”,小孩子都知道“红灯亮了停一停”,可放眼望去,“你闯我也闯,大家一起闯”,积习难改。
“省级示范文明城市”,荣誉来之不易,靠全体市民努力争取获得。可几年下来,不文明现象仍随处可见,这不是自己在给自己抹黑?
性相近,习相远。都说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养成,但是人性总有丑陋的一面,人的陋习也总是在大环境中互相影响,点点滴滴渐渐形成。国人的从众心理根深蒂固,自律性也格外差——好好的绿化隔离带,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条通道和捷径;大大的一个垃圾桶,多走几步即可将垃圾放入,却嫌麻烦乱投在外;好好的一条人行道,小商小贩你占他也占……正所谓“好样学不会,坏样一学就会”。长此以往,人人甘愿自嘲“丑陋的中国人”。可是到过国外旅游的人,都会啧啧夸耀那里的交通怎么有序,人的行为怎么文明,一回来就把文明丢于脑后,不学好样。
瑞安人,随着《温州一家人》热播,家喻户晓,声名远播。本来,物质文明应该可以带动精神文明,两个文明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为什么物质富有了,人的行为规范反倒出现了偏差,不能同步跟上?这确实是需要反思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近年来,瑞安市在“全力以赴,克难攻坚”,坚持“四个到位”,在“对文明城市、卫生创建工作长抓不懈”,以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不管是瑞安人,还是新居民,该像呵护自己小家一样呵护这个生活的城市。
“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虽是老掉牙的口号,但正因为这个“大家”还不能自觉自律行动,所以得老生常谈,所以得舆论倡导与监督。如果众人的从众心理,能从“学坏样”回归到“学好样”,人人都从自己做起,点滴行为都向文明看齐,那么根本不需要什么口号,也不需要运动式的“克难攻坚”。自然,一个经济繁荣发展、民众素质划一的美丽瑞城,就展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