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银店:
历经六代仍后继有人

    打银店:

    历经六代仍后继有人

    ■记者 林长凯

    实习生 颜听听 文/图

    “咚、咚……”在市区丰湖街上硐桥边一间简陋的银器制作店里,今年76岁的打银师傅叶银春坐在木墩前,手拿小铁锤反复敲打一根银条,准备做一个银镯子。他边打边看,直到满意才进入下一道工序。叶银春是这家店的店主,从12岁开始学打银,至今已有64年的历史,是我市为数不多的传统银器制作老艺人之一。

    银器制作是叶银春家的祖传手艺,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开办的林日华、老日华的银器制作店以来,前后经历了六代,目前已被列入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代与“银”结缘

    叶银春的祖祖辈辈都从事打银这门手艺,到叶银春已是第六代了。小时候,父亲就告诉叶银春,打银器是一门精细活,所需工序繁多复杂,而且全部要以手工操作完成,要有超强的细心、耐心,才能学好这门手艺。性格稳重的叶银春时刻牢记父亲的话,学起手艺来格外用心,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每当看到父亲巧手制作出漂亮的银器,他就特别羡慕,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成为一名和父亲一样出色的银匠。

    叶银春告诉记者,一件精美的银器需要经过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才能制作完成。因此,它对制作工具的要求也非常高。比如錾刻用的錾子,其种类就很多,平錾勾花线,勾凸花纹的轮廓,錾花打花地子等都要用不同的錾子。据说,一位熟练的匠人要准备几十把不同用途的錾子,才能做出各种样式的花纹。

    如今,叶银春店里的制作工具基本上是长辈们留下的,随手拿起一件工具都至少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叶银春拿出一把小巧玲珑的秤子说:“这是第一代流传下来的称银工具,我现在还在用。”记者看到,由于长时间使用,秤子的木质包装盒已磨出了一个洞。此外,他还告诉记者,他至今还在使用的皮老虎、红木尺子、打银墩、拉丝工具等都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将来他还会把这些传给他的儿子。

    严格考核才能入行

    “银是非常贵重的,这就要求打银师傅有较好的人品和素质。”叶银春说,在学艺之前,师傅会千方百计地考察徒弟的品行,看他们是否贪财,只有通过了才准许入行学习。

    金银器制作和许多传统的手艺一样,也秉承着“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叶银春作为家中的独子,按照规定是父亲传授手艺的对象。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父亲在正式传艺之前,还是设了很多“局”来试探他。

    “学艺前,我经常在家里捡到钱,起初是几个铜钱,后来数量越来越多,不过我每次都一分不少地上交了。”叶银春说,他后来才知道,这些钱是长辈们故意丢的,是对他入行前的一种考验。“这种考核非常有必要,打银每天跟贵重物品打交道,如果对钱财怀有一丝贪婪,那就会很容易被贪欲所驱使,干出有损师门、自砸招牌的不端行为。”叶银春说。

    手艺后继有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元素逐渐淡化,而叶银春制作的一些手镯、戒指、项链也开始融入现代的潮流元素,但不变的依然是纯手工制作。手工打制的银器、银饰有韧性,且纯度更高,所以仍然很受当代人的青睐。虽然需求不少,但是目前叶银春还是一个人坚守着这份事业。他说,店里做的是手工活,主要制作银吮、银镯等银器,而且手艺是不外传的,所以店里只有他在坚守。

    他的几个子女也都学会了打银这门手艺,但目前还没有从事这一行业。“有时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会找他们过来帮忙。”叶银春说,以后,他打算让儿子来接他的班,然后再传给孙子。想到自己的手艺后继有人,他感到十分自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财富榜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10版:议事厅
   第00011版:温州垟
   第00012版:远望角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历经六代仍后继有人
好手艺赢得回头客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6 历经六代仍后继有人 2013-1-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