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校服”
之问题
■高振千
日前,上海几家企业生产的中小学校服被检查出质量问题、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新闻,引起家长群体和全社会对于校服问题的广泛关注。除质量问题外,中小学生校服质地不佳、款式不美观、冬季不够保暖等,也是不少家长眼中的“毛病”。校服质量如何动态监控?家长能否对校服有话语权?校服应当提高标准化水平,还是该“退出”?
近些年来,学校的“问题校服”及校服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不绝于耳,时不时要被媒体提起。一洗就旧、起皱,面料之差有目共睹;单一、古板,样式老套一成不变;过于单薄,冬天难以御寒……上海市质监局对该市的学生服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在2012年三季度的抽检中,校服的合格率还不足50%,这次居然检出致癌物质“芳香胺”。其他地方未被检查出来的“毒校服”还有没有?
“问题校服”如此,校服问题也层出不穷。有为学校订购校服曾经“吃回扣”而落马的校长,有为学生订购太多套校服惹家长强烈不满的,有为学生不着校服而被扣分的班主任,有为平时穿不穿校服纠结的学生……校服问题俨然成为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要不要为学生订购校服,要不要强制学生在校穿校服,要不要将校服列入师生考核内容之一,作为学校还真伤透脑筋、颇为踌躇。
既然不起眼的校服,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还不如索性将校服废弃,图个简单、省钱、省事,同时,教师、学生及家长皆大欢喜,为什么绝大部分学校还年复一年地“乐此不疲”?因校服有诸多的问题,就由此取消校服,这显然是因噎废食。校服之所以至今未退出学校,自然有其生存的必要。校服不但可以避免学生衣着上的攀比,集体活动时能取得更好效果,提升学校的形象,还是学校的标志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问题校服”出笼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使。学生校服费用一般是列在学校代办服务性收费项目中的,由物价部门对校服的最高价格作出限定。以上海为例,高中学校自制校服的,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的,通常夏季校服每套50元,冬季校服为150元左右。这样偏低的价格,可能导致大厂家嫌利润低不愿做、愿意做的厂家偷工减料等现象。定价过低导致“问题校服”铤而走险,至于质量失控,除了生产者诚信的缺失,还牵涉到诸多部门的不作为。
倘若“问题校服”得以有效地杜绝,最终货真价实,校服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现在的校服采购基本上采用招投标方式,在校服的选择上学校还是有一定主动权的。如果校服款式新颖、质地良好、制作精美、价格合理,学生自然喜欢,不再讨厌和不愿穿校服,并且以校服为荣、引以为豪。当校服成为一种荣耀,那校服问题也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