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莲和她的队友们
当义工
一辈子不“下岗”
在莘塍街道,提起莘塍慈善义工中队,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今年57岁的李秀莲,和义工队友们曾去塘河边捡垃圾,发宣传资料,清扫沿岸道路;也曾客串交通劝导员,穿着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在道路上维持交通秩序;还曾出现在网吧,义务巡查监督青少年上网情况。
吃力不讨好的事,她们抢着干
2011年7月,退休在家的李秀莲报名参加了莘塍慈善义工中队。“退休后空闲时间多,比起闷在家里带孩子,我更愿意跟街坊邻里一起做义工。”李秀莲说。
和李秀莲一样,不少义工都已经退休,抱上了孙子孙女。目前,这支义工队共有70余人,其中最年长的70岁,最年轻的30岁,一半以上是女性。
别看义工队里半数是娘子军,当起义工来可是一个个“冲锋”在前。
从去年开始,莘塍慈善义工中队开始义务协助交警莘塍中队在莘塍大桥上当交通劝导员。这座桥是莘塍的主干道之一,在桥上摆摊的商贩不少,卖小吃的,卖小商品的,每天下午放学时分,来往车辆常常堵得水泄不通,附近学校的学生通行困难。
有一次,李秀莲和队友们正在桥上疏导交通,迎面驶来一辆汽车,看样子打算停在桥上。李秀莲上前劝导司机将车驶离,但司机不肯,口气还很差,不肯配合。“这种情况常常碰到,我们作为义工只能劝导。希望我们的行为能被更多的人理解。”李秀莲说。
义工们干的事虽然细小,但他们干劲十足。从去年4月份成立后到年底,义工队举行塘河沿岸大型宣传活动21次;网吧分队出动58次,督查28个网吧;交通劝导分队出动92次,志愿服务小时数近500小时。
当义工,生活充实多了
去年底,义工们还义务帮社区住户铲除小广告。平日里干惯了家务活的家庭妇女们操起铲刀,一点点地刮去墙上顽固的“牛皮廯”。一天下来,李秀莲和队友们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胳膊直到第二天还酸疼得很。家里人不禁笑她们:“家里的卫生都是花钱请钟点工打扫,自己却跑出去吃苦。”
这些苦,在李秀莲和义工队友们看来,一点也不算什么。她们反而觉得,参加义工队后,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了。李秀莲简直把义工队办公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打扫卫生,定期上街义务服务,连办公室里的椅子、桌子、电视机、窗帘,都是义工们自己掏钱买的。每天,义工队办公室内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退休后没事干,在这边当义工多好,还可以交很多朋友,不会变成老年痴呆。”李秀莲笑着说。
前不久,一位新加入的义工陶高妹生病。大家二话不说募集捐款,还陪着她去医院看病,让陶高妹感受到来自义工集体的温暖。“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大家庭,谁家要是有点困难,我们肯定都要互相扶持。”李秀莲说。
背后的他:蔡队长,是她们的“领头羊”
李秀莲说,她们之所以能一直坚持当义工,很大原因是因为有个很好的“领头羊”——莘塍慈善义工中队队长蔡洪兴。
从2010年7月份塘河护河队成立之初,蔡洪兴就是发起人之一,当时共有14名义工。当年10月,一部分人离开了,队里只剩下7人。“当时活动都办不起来。”但蔡洪兴依然选择留在义工队。
去年10月份,他在塘河边巡逻时,发现河边有人在随意倾倒垃圾。他当即上报相关部门。第二天,他还带着新闻媒体记者沿着塘河一路向下,终于在塘河支流河口宫河发现污染源头,有鞋厂在倾倒制鞋废料。随后,该鞋厂受到了处理。此外,蔡洪兴还精心打理着义工队的各项事项。每一次义工服务结束后,他都一笔笔记在活动台账上。
蔡洪兴的执着,打动了义工们。李秀莲说,她们会将蔡队长当成学习的榜样,继续快乐地服务大家,当一辈子“不下岗”的义工。
记者手记
她们,用爱心赶走冷漠,用真情带来温暖。我们更要呼唤,这个社会再多一点点善心,多一点点感恩,向善的力量像星星之火,在现代文明中能够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