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第故居:
古朴中流淌时尚新意
■万锡春
黄绍第故居位于市区小沙巷18号,坐西朝东,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四合院式建筑,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都体现出传统建筑风格,而在型制上又反映出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唯独在台门造型中融入西方建筑元素,使整个建筑显得既古朴而又处处流淌出时尚新意,既含蓄又不乏大气。
黄绍第故居
在很早以前,这里还是一条防潮沙堤,堤外是一片洼地。年复一年,逐渐淤积成陆地,然后,人们在这里择地建房,成为瑞安古城内主要的住宅区之一。这条沙堤也随之演变为小巷,因它东面还有一条比它大的防潮沙堤,故名小沙巷。
昔日,小巷南入口有一座牌坊,名振文坊,是瑞安古城十大坊表之一。坊相当于现在的居民区,小沙巷又名振文坊。世居巷内的黄氏家族是瑞安的一大书香门第,到了黄体芳三兄弟及子侄黄绍箕、黄绍第相继出仕,黄氏家族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儒学之家,名门望族。这时的巷口牌坊挂上池云珊题写的“比户书声”匾额,是对黄家一门五进士的褒扬,更是勉励后人要寒窗苦读,报效国家。
小沙巷深而窄,巷内民居大多已改建,遗留下来的清、民国时期建筑已经不多,但黄绍第故居台门在这小巷内显得格外亮丽,让走在这条巷内的人不由自主地要多看上几眼。
黄绍第(1855—1914),字书颂,号缦庵。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江南乡试、福建乡试考官时,典试衡文,不拘常格,故多得知名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从北京到江宁主持乡试,与堂兄绍箕同时出发为两省主考,被传为佳话。后历任国史馆、会典馆纂修。光绪三十年(1904),由编修改道员,任川盐局总办、武昌盐法道等职。辛亥革命后回乡隐居。
黄绍第故居由门厅、左右厢房、主楼、左右后轩、后台门组成。门厅为倒座式单檐平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台门设在中间,为随墙式台门,砖结构,平面呈“一”字。台门外立面和细部融入西洋建筑元素。两侧用薄壁倚柱,柱顶用平砖叠涩迭出,台门顶部做成双S山花,曲线流畅优美。门厅左右两侧与其连檐构筑的是厢房,厢房为单檐平屋,呈对称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设檐廊,与主楼、门厅形成回廊。
故居主屋是座单檐二层楼房,穿斗式木构架,一楹五开间。主屋上下层都设有内廊,上层廊前置宝瓶形车木栏杆。檐柱用通柱,直达二层。二层用略向外挑出的平座代替了过去传统做法的廊檐,使过去底层采光不足的现象得到改善。就建筑形制的风格,以及斗拱形式、平座沿板上的雕刻风格,细部构筑和檐内装饰来看,都已具有明显的由传统建筑的古朴含蓄风格转向民国时期建筑的时尚明快风格的特征。
院落依然保留着早先格局,主屋与门厅之间是个广阔院子,院子里很安静,且很整洁,看上去整齐有序,想见是住户们经常整理打扫的结果。台门有一块“文明庭院”牌子。天井两边整齐地摆放着一盆盆花木。一棵从院角飘逸斜出的枇杷树已开始结果,长着一簇簇毛茸茸玻璃珠般大的青果。天井一角一盆海棠花开得像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球般耀眼,红得娇艳欲滴。院子虽几经易主,但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出自对原主人的敬仰,始终将院子保持着清隽古朴的容貌。
是的,黄绍第确是一位值得人们敬仰的先贤。他思想倾向维新图强,系“后清流”著名人物。1895年,他与叔父黄体芳、堂兄黄绍箕加入强学会,常与黄绍箕联名上疏,痛陈外事丧权,建议改革。戊戌变法时,他单独上书,建议从教育、工业、商业、妇女四个方面提请“设法变通”,以达到“内以消中国隐忧之渐,外以折列国耽视之谋”。
辛亥革命后,黄绍第回故里,对家乡教育、实业的振兴甚为关切,曾任玉尺书院掌教,奖掖后进。与孙诒让、黄绍箕合力创办“瑞安学计馆”。与孙诒让、黄绍箕创办我国最早的一批自然科学的群众团体——“务农会瑞安支会”,并任副会长。此学会把地理学知识融入农民的务农实践中,开了科学种田、效益种田的先锋。
1913年秋,黄绍第话桑楼受损严重,黄绍第出资重修,将话桑楼修缮一新。院内增植各种花木,终年郁郁葱葱,四季花木溢香。林向藜在《寄鹤巢记》中写道:“元月,飞云阁已植梅、桂花、梧桐、丹枫约有二十七株,惟梅花居多,明年此处,大可赏花矣。”
站在这四合院建筑形式的庭院里,面对这既均衡又规整的格局,总感到这严谨又方整的建筑布局与黄绍第的为人处世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故居主屋与门厅相对,左右厢房相对,形成两两相对格局,不论是外观轮廓,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可引申出“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这也许正是黄绍第儒家伦理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