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短会,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薛建国
4月11日下午,瑞安市召开第一季度工作例会暨平安市“五连创”维稳形势分析会。两个会议合并开,用了3个来小时,比以往缩短近半。
两个会并成一个开,且只用了3个小时,是不是这会议不重要,是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如果是这种情况,干脆不开就得了。当然,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一个会议重要与否,与会议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战争年代,一场大的战斗,很可能就是几个指挥员阵前的几分钟碰头。假若开成一次长会,立马丢失的可能就是战机。
转作风,看会风,两个会并成一个开,是迎面扑来的清新之风。与会的干部说:“这样挺好,会越开越短,可省下不少时间来干事了。”这体现了一种务实精神。
解决会风问题,首先要明确开会的目的。开会无非是为了通报情况、传达精神、布置工作、解决问题,核心不在开会时间的多少、会议报告的长短,关键在落实,关键在效率。
会贵精不在多,贵简不在长,贵发人深省不在洋洋洒洒。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对不良会风提出过批评,把那些不讲效率的会议比成懒婆娘的裹脚布。开短会就是促效率,减少空话、套话,要求直奔主题,言简意赅。把意思讲明白、讲清楚,重要的是执行。凡事有了落实和执行,开会才有意义。因此,会议要在抓落实等方面下功夫。
开会睡觉或埋头于手机游戏是不良会风,同样,某些官员喜欢长篇大论,说了第一句就让人知道第二句是什么,让人昏昏欲睡,也是一种不良会风的表现。某些会议变成了一种又怕又不能不去,去了又毫无实际意义,变成了浪费时间,反而拖缓工作效率的东西。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实则也是对人的尊重,对事业的敬重,是政治文明的生动体现。
珍惜政治文明,我们不仅要为开短会叫好,还要学会如何开好短会。一些领导讲话,三段式理论很流行:一是要高度重视,二是要狠抓落实,三是要总结经验。不要一上来,就讲重要意义,这个意义谁都懂。讲话就要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想要求啥就直接表明,话讲多了就是啰唆,圈子兜大了,就会让人找不着主题。还有,开个会,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般人估计也是吃不消的,出现几个人犯困也是难免的。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就要在各种会议安排上进行适当优化。瑞安两会并一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优化方法。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明确要求: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可见“顶层”已经做出示范。
这次瑞安把两个会议合并开,用了3个来小时,在“短”字上求得实效,这个“短”来得好。但愿不是“一阵风”,不是“雨过地皮湿”,而能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