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什么毁掉
学生的作文能力

    是什么毁掉

    学生的作文能力

    ■高振千

    “我做课题时研究了7个版本的教材,《难忘的一件事》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中二年级,在期中考试或单元测验中,这道题出现的频率是64%。”近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唯一一个以作文为主题的课题在北京举行开题论证会,课题申报人罗珠彪就当前作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他认为这样的作文正在扼杀孩子们创新的种子(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新闻使人想起几天前的另一篇报道:网上一篇篇“逼疯老师”的小学生作文被网友们纷纷转发,拿别人的雨伞做好事、在公园里捡到全部都是10块钱的一亿元交给警察叔叔、捡起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的4张500块钱还给老大娘……有人说,这样的作文并非只是个笑话,担心的是“神一样的作文”背后的问题,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没生活没真情,作文只剩瞎编。

    这两则报道虽然说在内容上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反映的问题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丧失。对于语文教育及其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媒体总会不失时机地揭露和批评,并表达有根有据的焦虑和担忧,这也给当下的语文教育敲起警钟,不得不引起思考,呼唤教改的迫在眉睫。因为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就连高考阅卷评判作文老师也非常痛苦。

    那么,是什么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尚未完全确立就一步一步地毁掉呢?一个作文题频频出现写了几年不是罪过,根子在于如今作文教学方法的相当刻板,赤裸裸地为了顺应应试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严重地模式化,彻底违背写作的本质和规律。学生作文早已不是表情达意、发表观点、抒发心声的需要,而是为了完成痛苦的作业,是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认识能力是作文能力的基础,缺乏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基本能力,使不少学生写作文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沉重的课业负担,逼仄的生存空间,单一的阅读内容,枯燥的校内外体验,难怪学生出现常规性认知的错误,难怪学生长期漠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难怪学生不善于发现和挖掘细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不关心生活、不热爱生活的人,何来对生活的丰富认识和想象?何来作文的独创性和深刻性?千篇一律、人云亦云,那不是真正的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一蹶不振,成为一个让人头痛但又无可奈何的顽疾。在作文的模式训练下的学生,个性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从小养成说假话的习惯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从生活实际出发,写自己的话,写真话,才是提升作文能力的根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专版
   第00008版:广告
   第00009版:温州垟
   第00010版:星光道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开短会,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是什么毁掉
学生的作文能力
财务公开,
改革的助推器
图片
岂容后花园变成癞痢头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2 是什么毁掉
学生的作文能力
2013-4-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