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开,
改革的助推器
■王 振
就像所有的历史教科书描绘的一样,一谈改革,总会有守旧势力。宏大的命题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摸着石头过河”走来的东方巨人,敢于直面前进的困难,敢于正视每一次挑战,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方有今日之成就。只是,在一些繁荣背后,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社会精英乃至政府官员都不得不承认,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于是,我们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声音,“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上的话被解读为本届政府改革的决心。无论是李总理对改革的阐述,还是近来习主席描绘的“中国梦”,无不意味着,很多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刻了……
细心的百姓会发现,自“十八大”召开以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这些词开始再次为舆论所关注。目力所及处,领导们调研的车队大大减少,会议不再铺陈奢华,高档酒店的大门口也比往年萧条了。公款消费控制后的情形是:上海的刀鱼、杭州的龙井、贵州的茅台应声下滑,社会舆论却是一片叫好!
都还记得四川巴中市白庙乡吗?这个曾以“中国第一个‘全裸’财务支出的乡政府”,走红于2010年的网络。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都事无巨细通过网帖和媒体报道,引发公众对政府财务公开的一片热议。然而,就在当年有媒体曝出“白庙乡裸晒账本两月,未争取到一笔资金”的新闻,可见异类的白庙乡似乎遭遇了尴尬,尽管公众很期待,但至少在体制里还是缺乏认可的。
可是,时代的车轮总归是前行的。不久前,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起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愚以为,长久以来国家一直在寻找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人事、话语权、司法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突破口小,难度大,更不会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以财务公开为突破口却是最积极稳妥的,一则效果显著,人民满意,能够使整个社会稳定;二则更是提升、改善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社会上有句老话,绝大多数事情“关键还在主席台,根子就在前两排”。现在,很明显顶层已经行动了,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还在摸着石头,那真的是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