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开发,向“地”要地
■王国荣
一市一地,地还是那块“地”,不可能向空中要地,那我们就想办法向“地”要地。日前,在我市研究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会上,市委书记陈建明强调,要把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详见本报4月28日第一版),可见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对加快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报道称,我市有望成为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试点县(市),这对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是的,日益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它倒逼土地利用方式,必须来个突破性的转变。这也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精神。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片好好的土地,被一片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占领,或者被一间不产效益的简陋旧厂房占领,甚至被“炒地”、“囤地”者长期抛荒,那是何等的资源浪费!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就是要赶走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者,盘活存量土地,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品质和环境转型升级。
其实,在去年4月份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的若干意见》前后,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工作已在我省多地展开。据报道,像启动较早的宁波市,自2010年以来,全市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5726亩,原厂房扩容增密增加土地2500亩,实现退二进三(退出工业、发展服务产业)面积1015亩。
开展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双赢”。如陈建明所说,“这项工作能够推进发展,最终让老百姓受益”。像我市目前有序开展的拆违建绿地,建起了公园,畅通了道路。虽然这些二次开发的土地没有建起高楼大厦,但是城乡环境的提升是最大的效益,不但提升城市品质,更惠及百姓民生。下一步,我市有望成为继富阳市后的又一个二次开发试点县(市),将通过全市范围内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确定一大批土地作为今后我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重点地块。这是个大动作,关系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全市百姓的利益。
向“地”要地,不是简单地划出一块地来造房子。也即陈建明说的:“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千万不能仅仅局限于‘开发’,一定要更加注重‘二次开发’,相当于‘二次创业’。”二次开发,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二次创业,应该是转型升级的创业。如今土地稀贵,二次开发前必须做好规划布局,精打细算开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比如:对符合旅游规划的低效用地,是不是能组建一个旅游产业集团进行集中开发?对不符合二次开发建设规划的低效用地,是否能退建还耕,或让农民兴办合作社、新农庄?需要扩建的企业,你的产品必须升级换代有产出效益的。总之,二次开发出来的土地,必须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黄金地段必须产生黄金效益。
面对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发展建设要用地、吃饭要保护耕地等现实,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向“地”要地,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去二次开发所有的低效建设用地。可以预见,只要上下一心,我市一定能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中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