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也是可以逼出来的
■薛建国
做人要讲诚信,做事也要讲诚信。不讲诚信的人,是人品出了问题,没人敢与之打交道,害怕被坑了;不讲诚信的企业,是良知缺失,失了道德血液,于是就有人干往牛奶里加三聚氰胺、火腿肠里放瘦肉精等伤天害理之事,可谓人神共愤。
一个人不讲诚信,面对的是一个人,应对要容易点;如果一个企业不讲诚信,面对的那就是一群人,难度自然要大得多。怎么办?瑞安现在有了一个好办法,建起浙江省首个“企业高管信用库”,专门针对不讲诚信的企业高管,这个信用库就是“黑名单”,谁上谁职位难保,这是其一;其二,另谋高就亦难,一句话,别想在瑞安混了(详见本报5月21日一版报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然而越来越严峻的事实表明,一些“企业家”唯利是图。在中国,诚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无信不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古训世代相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谨记古训,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有些经营者为了眼前利益抛弃了古训,将坑蒙拐骗、制假售假作为自己赢利手段,只要能把钞票赚到手,根本不顾消费者的死活。真正的企业家和投机钻营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讲不讲诚信。放眼中外,有口皆碑的品牌无一不是靠诚信、依法经营换来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仅靠造假发展壮大。
“企业高管信用库”是个新生事物,运用得当必将有力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得当”首先是指信息采集要精准,不放过失信者,也不冤枉守信人;其次,要向社会公开“失信“标准”,即什么人才符合上这个“黑名单”的条件,动员群众提供信息;第三,减少门槛设置,方便群众查询,让信息得以广泛运用,在起到净化市场环境和警示他人作用的同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信用库本身就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
企业家能否诚信经营,依靠的不仅是自身的道德约束,更有法律和相关制度制约。建立“企业高管信用库”就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制约。企业高管是企业核心人物,高管不讲诚信,企业就很难对社会负责。相对于法律,诚信缺少刚性,一般是寄希望教育引导来加强的,有人“听得进”,也有人“听不进”,折扣很大。有了“企业高管信用库”情况就不同了,你不想讲诚信可以,那就让你登上“黑名单”,这一招够“硬”,恐怕没有多少人敢碰这个“硬”,最终说明诚信也是可以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