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瑞安速度”
助推
■王国荣
喜见行政审批出了“瑞安速度”——今年,我市继续建立行政审批提速机制,全力打造行政审批“瑞安速度”,争创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县市之一(详见本报昨日1版报道)。
速度不是吹的,是实实在在加油加码提上去的。有数据为证:截至4月底,全市共受理办结审批事项37570件,日均办件302件,群众评议满意率达99.9%……行政审批总体提速32%。为民办事好不好、实不实,群众的评价最有说服力。冲着这99.9%的满意率,可以想见这提速是有效的,“瑞安速度”是名副其实的。
既要“扯起嗓子”,又要“甩开膀子”。“瑞安速度”的由来,想必少不了这“两子”。要想为推进城市发展铺平道路,政府必须是服务型的政府,因此行政审批中的陈规陋习首先要打破,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必须搬走。记得瑞安从2010年9月就提出“行政审批提速增效”的事,尤其今年以来,各级领导在有关讲话中也经常提起,舆论更是一马当先——“机关效能建设”、“三联三比两满意”、“百组千干破百难”等宣传与报道,无不围绕主题,“扯起嗓子”。
提速,就需要大喊“加油”,更需要快马扬鞭,甩开膀子,“让子弹飞”。我们看到,行政审批中心多了两位轮流“坐诊”的“主任医师”,每周还有更多的“专家门诊”,把脉会诊各种“疑难杂症”。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身体力行来为重点建设项目、民生工程等鸣锣开道,为行政审批提速加油鼓劲了,实现“争创全省审批最快县市”的口号和目标还会难吗?我想不会难,因为之前听到有人说,建立行政审批提速机制后,“不可能的任务”就成了“很有可能”——如五洲国际建材装饰城项目的前期各项审批工作。
审批全力提速,就是要变“普快”为“高铁”。像报道中提到的这个正在被服务的温州华侨大学项目,驶上了“模拟审批”的快车道。“如果按正常程序走,该项目供地手续还没完结,是不能进入其他项目审批环节的,至少需要2年时间才能进场施工。”这话也让我们反思,以往很多事情,就害在所谓的“走程序”上,审批环节没完没了。而今这个具有创意的“模拟审批”,就如同火箭助推器、核动力,可“比原审批时间缩短一年多”。可见,“不可能”变为“很有可能”并非虚言。因此对很多项目的审批,能“即办”的,完全可以不拖到第二天。
我市行政审批提速,已经与现实中限速的高速公路“拜拜”。为加快实现“全省审批最快县市”目标,目前的“瑞安速度”还须提速。在实施“模拟审批”的同时,必须扫清前进中的障碍。这个障碍,来自有形无形的陈腐机制与落后观念,来自一些人不思创新的陈规陋习,还来自报道中提到的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部分中介机构。绝不能让它们在行政审批中“横插一杠”,阻碍已经甩开的膀子和提速的步子,消解了“瑞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