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回访已取缔的非法加工点
2家关门停工 2家仍在生产
■记者 陈瑞建
5月21日下午,环保部门随机抽取塘下镇4家近期被取缔的非法加工点,进行回访检查,发现一家非法电镀加工点和一家非法铝氧化加工点已关门停工,而另一家非法电镀加工点和一家铁件加工点,仍在继续生产。
“电都断了,
早就关门了”
下午14时49分,记者跟随环保塘下分局执法人员,来到海安城南村标准厂房5幢08—09号。记者发现,这家非法电镀加工点卷帘门上锁,里面未发出机器声。据隔壁工厂一位阿姨介绍,自从5月13日,环保执法人员上门查处,并让电力部门将加工点电表拆除断电后,这家加工点至今未曾开门。“电都断了,还怎么生产,早就关门了。”
环保执法人员告诉记者,这家非法电镀加工点曾多次被环保部门打击,但没过多久,仍自顾自开门生产。因此,环保部门联合电力部门,对其进行断电、拆除电表处理,“现在看来,这种处理结果很有效。”
下午15时23分,记者来到海安海北村海光工业区一家非法铝氧化加工点,看到这家铝氧化加工点和上述电镀加工点一样,也是卷帘门上锁,久未生产。据隔壁一家加工厂员工介绍,上周环保部门来执法后,这家铝氧化加工点就关门停工了。
私自接电 非法生产
下午15时47分,执法人员来到海北村五百巷一家非法电镀加工点,只见该加工点前门已拉上卷帘门,但执法人员绕到后门一看,里面仍在进行非法电镀。
进入厂内,一股刺激性化学气味扑鼻而来,地上污水横流,电镀槽里热气沸腾。“我们早就没做生意了,这些是上次剩货,上家催得紧,我们没办法,5月20日才开工。”见有人来检查,加工点负责人的父亲连忙向执法人员解释。
“我们每次来,你们都这么说,可最后还是继续生产。上次拆了电表,这电你们是哪来的?”听到老人解释,执法人员摇头质疑。
“电是我们从附近厂里接来的,没电这货也没法做。真的,就这么多货,做完了,我们马上关门。”老人解释。
最后,这家非法电镀加工点被叫停。
下午16时许,位于塘村新川路的一家非法铁件加工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气味,工人们正对汽摩配铁件进行加工。
“这家铁件加工点可了不得,5月14日,法院执法人员在大门上贴上封条,你看,现在连封条都不见了。”一位执法人员介绍,由于这家铁件加工点未经环保审批,且在生产时产生废水、废气影响附近居民生活。2012年8月23日,环保部门对这家铁件加工点进行立案,今年5月14日,环保联合法院,对这家加工点进行查封、断电、拆除电表处理。
“这才过十几天,他们就私自撕毁封条,又进行生产,真不知这电是从哪拉来的。”这位执法人员无奈地说,像这类非法加工点,其厂房也属违章建筑,有关部门就该及时拆除,彻底使其无法生产。
随后,执法人员叫停这家非法铁件加工点。
“一低二高三难” 环保执法尴尬
市环保局监察大队大队长郑险峰告诉记者,像环保执法过程当中遇到的,私自揭开封条和擅自恢复生产现象,影响了环保执法的严肃性。现今环境执法在法律上还有缺陷,环保部门在执法时,缺少强制权。这导致环保执法陷入一种无奈和尴尬。
“而就今天回访检查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环保执法遇到难点是‘一低二高三难’。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和执法成本高;执法取证难、追究法人代表难、强制执行难。”郑险峰说,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联合执法,才能更好地打击非法加工点,维护好我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