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上女儿去看戏

    带上女儿去看戏

    ■彭小青

    旧时的乡村,年关前后,总有剧团来邻近村庄做戏。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戏为何物,也不知唱吟的是什么。说是看戏,其实留恋的是戏外风景。可以从父母那要了钱买瓜子,或在戏台下海一样的人群里成一尾快活的鱼。还可以跑到戏台后,抱着红柱子溜溜,看着戏子化妆,或涂上油彩,描上脸谱,将那我们无限神往的雉翎插在盘成的青丝发髻里。

    与戏有关的童年随着渐行渐远的时光,模糊在嬉戏光影里,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所描写的。大抵能在记忆里成形的,多数是与戏无关的孩提玩耍影像。对戏有所了解,是在中学当老师,因教叶君健的《看戏》,找了很多有关京剧的书翻看。后来读施蛰存、黄裳等老先生的说戏之文,不知不觉中,对戏上了心,便找了《赵氏孤儿》、《穆柯寨》等许多碟片,在一个个夜晚独自陶醉着。相比当代电影,传统戏目多简单化,甚至没有悬念,可以猜到结局。而且多数阐明的,是关乎君臣父子之伦理,或是精忠报国。但这样的伦理在今天看来,却是我们心头最温暖的一部分。那样的忠义,那样的礼仪,也许就是我们日渐繁华的生活所缺失的。

    女儿渐渐长大,更多时间蜗居在屋檐下,我们这一辈的童年光景,与她已相距甚远。带她去看看戏,看看曾经温暖着我们记忆的往事,这是我一直所想念的。

    瑞安剧院在西山山麓下,这条街道曾是瑞安最繁华的地段,而今物是人非。晚上六点多钟,街道两旁华灯初上,往日喧嚣却已不再。剧院还是老样子,那天上演京剧《打焦赞》、《李逵探母》等传统剧目,除我和女儿,以及一对小情侣,偌大的剧院,清一色中老年。瑞安是文化小城,与越剧一直有渊源,瑞安的越剧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很有名的,出了好多名人。原以为这么大的剧场,于这样的夜晚,一定很清冷的。想不到却几近满座,很是出我意外。

    灯光骤暗,只有幕布缝隙间的灯光余晕照亮剧场黑压压的人群。听不见喧嚣声,简陋的剧场,大家都在静静等待戏的开场。因为第一场演的是《打焦赞》,京剧里的武戏,就那么安静了片刻,随即就听到欢欣鼓舞的板鼓、大锣、铙钹声。幕布开启,天波府的髯口须生杨家将杨六郎就带着孟良噔噔噔出来了。女儿的眼睛瞪得溜圆,这样的热闹,另一个时代里的角儿,诸如画布里的人物以及景象,让她倍觉新鲜。更有那天波府的刀马旦杨排风,一身红装,腾挪逾越中来段穿云裂帛的唱吟,着实把女儿带到了陌生的梨园。

    其实,说这京剧,到底演好演不好,我也说不上究竟。我所看到的,是角儿的功夫,以及剧目里的内容。在精彩处,别人和上几声,我也会不吝啬地鼓起掌。而于女儿,她图的是份热闹,新鲜,以及画一样描在光亮戏台上的角儿。

    戏有戏剧性,生活亦是如此。这样的夜色里,舞台亮得晃眼。我往四处望,看不到走动的人,也许这样的晚餐确实是美的。即便是九岁的孩子,也在舞台的幻影里读出了味道。第二场是经典剧目《李逵探母》,故事源自《水浒传》。李逵的哥哥李达赌输钱,回家要脱下她母亲的衣裳去典当银子,被她眼瞎的老母亲用拐杖赶跑时,听着她凄厉的呵斥声,九岁的女儿眼角竟盈满了泪。在这涂满油彩的另一种人生里,她也读出了弱者的凄凉,也萌生了同情。她还不知李逵为何人,而这个跪在老母亲前,哭喊着“我就是铁牛啊”的李逵,把她感动了,艺术的力量总在无言处。

    还是那样的街,只是车马稀,有些清冷。剧场还是热闹的,而在这高科技影像时代,戏剧的处境,更像是西山脚下的解放路,日益落寞,孑孑吊影。我牵着女儿的手,走在夜色里的解放路上,黄黄的灯影里,陈楚生的歌声四处游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聚焦点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温州垟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云江潮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带上女儿去看戏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想起儿童节的礼物
“五蛇组合”败下阵来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11 带上女儿去看戏 2013-5-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