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童年
■周微燕
一次,让学生写作文《回忆我的童年》,没想到,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没什么好回忆的!居然是那么整齐,比任何一次的集体回答都要整齐多了。
我无法理解:“瞎说!童年怎么没什么可回忆的!那么多的童年游戏,那么多的童年玩具……随便写写都是一篇文章,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
学生们还是哭丧着脸,一个胆子大一点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真的没有多少游戏可写的,丢手绢之类的不好写也太普通。我们的童年除了看电视就是玩电脑……”
猛然醒悟,是啊,我什么时候见儿子玩过什么游戏?自己动手做过玩具?自从搬进小区之后,本就少得可怜的玩伴几乎就没有了。每天不是坐在电视机前就是在电脑前。活脱脱一个开朗、好动的孩子变得内向、不爱交流。至于玩具,全都是买的。
记得我们小时候,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可是,我们照样玩得不亦乐乎。没有玩具,自己做,沙包、毽子、铁环……可是样样在行。要不就是就地取材,自创游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直到现在,还对那些游戏念念不忘。
柿子成熟的季节,是我们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倒不是为了吃那甜甜的柿子,而是巴望着柿子核。有时,为了得到柿子核,不惜在大人身后跟上一整天,就等着他吃了柿子,好把那核取过来作为玩具。手中柿子核多的孩子,往往是大家眼中的宠儿。谁都想拉他一起游戏,目的就是把他的柿子核赢过来。
在比赛时,要找一块平整的地儿,最好是有台阶的,这样人好蹲下来。于是,阶前头就成了我们的首选。一众孩子一字在台阶前排开,把柿子核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台阶上,人蹲在它前面,伸出右手,手掌伸直,对准柿子核用力往前一推,核被推得越远越好。推得最远的,就是赢家。作为战利品,他可以拿走所有比他推得近的核。看到那个大一点的孩子赢了大家的柿子核时的得意样,我常常是恨得牙痒痒,发誓下次一定用尽全力去推那柿子核,却常常事与愿违。力气用得太大了,方向不对,常常是手都肿了,核却没被推出多远。这才明白,原来,玩这个也不是靠蛮力的,是需要技巧的。
……
也许,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今天想来,我几乎所有的优点:好强、节俭、善于与人合作,都是儿时培养出来的。
我敢断定,我在童年中所学到的技能绝不会比今天的孩子在培训班里学到的本领少。今天的孩子学游泳,我们那时可是在小河里摸鱼、摸虾的;今天的孩子学射击,我们那时可是打瓦片、打水漂的高手。今天的孩子……
如果说我们那时的游戏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的话,那么今天的孩子玩得充其量不过是模拟的“演习”。哪种收获更多,尽在不言中!
也许,现在孩子们的童年也有别样的精彩。可是,如果童年是没有回忆的,或者,回忆里除了电脑游戏就是电视剧情,那么,精彩的背后又该是多么难言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