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楼
晋升国保
【新闻回顾】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玉海楼晋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成为建国以来第4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本报于1997年1月3号特别刊登《玉海楼晋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以此庆贺。同年,玉海楼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沫若、胡乔木、钱俊瑞等知名人士曾访问参观过玉海楼。
风雅·玉海楼
位于城关东北隅道院前街的玉海楼,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它离瑞城最繁华的虹桥路相距不到500米,但灰白的砖墙、斑驳的木门、错落典雅的院落,无不透露着它的古朴风雅。
我们常说的玉海楼,指的是整个玉海楼建筑群,其实它原本应该统称为“百晋精庐”,它包括玉海楼藏书楼、孙诒让故居和百晋陶斋三部分,原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玉海楼前后两进各五间,左右回廊,槛窗花式多样。楼西为百晋陶斋,俗名“船厅”。斋前有园,名“颐园”,园内种植四季花木,中凿荷池种植白莲,至今盛开不衰。斋后为丁字廊,其西为孙诒让故居。故居前后三进,门厅五间、花厅五间、正楼七间,左右轩楼各三间。故居后为花园。整一个建筑群,无论是在平面布局、大木构架、封火山墙以及装修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浙南地方特色。
藏书·玉海楼
从道光到光绪间,玉海楼的建造者孙衣言先后在安徽、湖北等地官居要职,其子孙诒让就跟随父亲辗转各地,并且广泛搜集购求因太平天国时期散佚在社会及海东泊来的国人所罕见的古籍八九万卷,其中有不少为秘籍珍本和手抄本。
后来,孙氏父子将八九万卷书籍运回瑞安后,由于老宅存不下,就特意建楼珍藏,并以此楼作为著作、学术研究的处所。由于孙衣言、孙诒让父子非常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就取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以示 “若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玉海楼建成后,孙氏父子还提倡:“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
截至2012年12月31日,玉海楼有古籍3.1万多册,其中有善本近4000册,国家级善本85部564册;文物字画5452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品203件。
修缮·玉海楼
从199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瑞安文物局在保证玉海楼建筑群整体构架不变的前提下,对玉海藏书楼进行了多次修缮。
1997年10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建筑设计院提供设计方案和图纸,对玉海楼中的月池、台门、照壁等附属建筑物进行修复。
2000年10月,特地请湖北麻城市白蚁防治所的两位专家对玉海楼进行白蚁穴巢治理。
2000年10月12日至11月17日,文物部门对孙诒让故居台门前的混凝土路面和内部地面、照壁、墙壁等进行修复和清理。
2003年底到2004年,拆除后花园建筑,重新建造小池塘,恢复后花园原本面貌。
虽然玉海楼前后进行多次修缮,但它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韵:镂空的清式花窗、回旋的丁字廊、坡式的屋檐、灰白的墙面……
在瑞安博物馆还未出现之前,玉海楼一直充当着博物馆的角色。如今,随着瑞安博物馆试开馆,收藏于玉海楼的古籍、文物都已陆续搬离玉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