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当年话艰辛
■管 陶
一转眼,瑞安日报的复刊已20个年头了,作为瑞安日报最早的报人之一,真是思绪万千,感慨颇多。虽然我已退休6年多了,但报社创办时期的艰辛,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1993年6月下旬, 时任市委书记包哲东对我说,市委决定办瑞安报,这是大事,要你去办报。我一听,心中很矛盾。说实在的,我喜欢新闻工作,但我当时在市委办任信息督查科科长兼市委报道组副组长,工作‘很自由’,老报人经常戏说“办报难,难办报”,怎么办?毕竟接受党的教育多年,组织上决定了的事情,我服从。在忐忑不安中,与另外两位总编和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六七位年轻人一道,开始了办报之旅。
办报伊始,困难真不少。暂不说8年搬了5处地方,年年为‘房’而烦,就采编来说,采写、编辑、照排这些‘工序’统统都要从头学起。采编人员中没有一个是正式新闻科班出身,编辑们开玩笑说,我们是靠“两模”起家,一靠模仿人家报纸,二靠自己摸索。记者写的文章改了又改,编辑画版样,画了又画,甚至交印刷厂制版了,深夜11点还“集体”去印刷厂再改。我这个当总编的,每天上午从‘派工’开始,催稿、约稿、改稿、统筹版面,一直到晚上,当在清样上签上“付印”两个字时,才如释重负。
岁月如歌。那时,年轻的记者编辑们很纯朴,一门心思办好报纸。大家常为策划一个好报道争论切磋,为一个贴切的标题而苦思冥想,也为一篇成功的报道而雀跃欢呼,为一篇失偏的稿件而内疚。至今还忘不了许多特殊的时光:1994年17号台风登陆的惨景,泪洒版面;1999年“2·24”空难的揪心报道,连夜换版;2000年洋农民“阿维热”意大利寻亲的西欧采访,开启了全省县市报境外采访之先。而这些年中,报社推出的先进人物报道:水稻专家朱伯衡、山区校长王步宙、花菜大王郑庆一……至今在人们心中仍是一座座丰碑。报社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版面栏目:副刊玉海楼、读者广场、理论专刊,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瑞安报越办越好,而本人也成为当时全省县市级报总编中获奖最多的人之一。在1997年市级机关开展的争做“干净干事”好干部活动中被树为宣传系统典型。先后获得瑞安市新闻工作突出贡献奖,瑞安市文艺工作突出贡献奖。是迄今为止全市唯一同时获得两个荣誉称号的个人。2002年4月退居二线后,仍协助报社领导审签稿件、清样,直至2007年退休。在庆祝瑞安日报复刊20周年之际,我这个老报人衷心祝愿瑞安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