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试刊那些事儿
■马邦城
《瑞安日报》于1993年7月1日复刊前,曾出过6期的试刊号。20年事过境迁,这一切可能早已淡出大家的记忆,但作为一名亲历者,迄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当年试刊的那些事儿……
我是半途出家转行到报社的。第一天上班报到是当年5月6日,就在仓前街市委宣传部办公室里。当时就我和朱友好是外单位借调的,两人合用一张办公桌,陈诒昆部长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是:先到各处搜集报料,为试刊作准备。
几天后华小波加入,变成了“三人行”。报社最初设在老干部局一楼,陈志良给我们分工,由夏海豹负责编辑部这块,朱友好编一版(要闻)、我编二版(经济)、陈宗圣编三版(社会)、华小波编四版(文体)。报纸由瑞安市印刷厂承印。经过一番紧张筹备,“瑞安报试刊第一号”终于在5月15日这一天呱呱落地了。想想倒真有点像生孩子,晚上报纸“临盆”,四编辑齐集印刷厂熬通宵,夏海豹干脆在那儿枕地而眠到天亮。
试刊号出第二期后,陈宗圣卸任回宣传部去了,改由刚从温大毕业的王海燕接手编三版。当时版面实行包干制,我们集采、编、校于一身。我第一次采访是去江南水厂建设工地,那天下雨,道路泥泞,又隔江过水,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木小平接待我时颇感意外。但我手头缺稿,急于想将这篇采访稿放二版作头条。因为快到盛夏了,江南水厂能否正常供水,也是市民关注的热点。
这次采访,我挺用心的,看了材料听过介绍后,又冒雨去工地转了一大圈,详细察看、询问工程进展情况。看到奋战在雨中的施工人员,我心里颇受感动,回来后奋笔疾书,将报道一气呵成,标题为《希望从这里延伸——江南水厂建设工地纪实》。在文章的最后,我充滿激情地写道:“正是这些建设者的忘我劳动,才使十万市民的希望从这里升腾,从这里延伸。它将跨越云江,直抵市区,进入千门万户。”这篇报道就发在试刊号第二期,读者还是很关注的,都事隔半年了,还有人问我:“你说江南水厂供水后,市区水压可达21米,应急小水泵都会‘报废’,怎么我家四楼的水压还这么低呢?”搞得我哭笑不得,可见瑞安报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
从5月15日至6月24日,试刊号每周一期,总共出了6期,这也是瑞安报7月1日正式创刊前的“热身”。其时,四位编辑都还是门外汉,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报人,大家都是靠摸着石头过的河。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初的“杰作”,还真有点遗憾,但这毕竟是我们真诚执著的付出,也是历史的纪录与见证,瑞安日报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岁月匆匆,转眼《瑞安日报》已经历20个春秋,走在年届“弱冠”这一历史的节点上。记得徐德友总编在创刊十周年纪念集的序言中,曾运用一句古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坚信:《瑞安日报》在新的征程上,必将继续与日同行,与时俱进,续写辉煌,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