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报人”情缘
■洪善新
说起我的报人情缘,许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赶上招考末班车(年龄界限)进了文化局。我一直安于职守,不料我爱人张鹤鸣调文化局担任领导职务后,根据回避政策,我必须调离。听到风声,向我伸来橄榄枝的有市府办、市志办、人事局,还有副市长秘书等岗位。我犹犹豫豫,一时难以决定。后来却进了正在创办的《瑞安报》社。其实,我爱人半年后在文联换届时被推举为主席,他也离开了文化局。我本来无需回避了,文化局领导也曾经动员我“归队”,但好马不吃回头草,我不回去了。
春节期间,碰到我爱人的小弟弟,当时他是《经济日报》总编办主任,他说真是巧,咱们都是报人,职务也一样。那时,我北京的大女儿也是报人,很有共同语言。我先生也鼓励我干一行爱一行,因此我更加别无选择了。
那时报社正在创业阶段,一路前行十分艰辛。我作为总编办主任,除了办公室日常事务外,有一个时期还兼管财务(出纳),还要主编《内参》和《瑞安报通讯》两种小刊物。先后几次参与瑞安报的招考工作,扩大报人队伍,并吸收了一批特约记者,至2000年,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70多人。同时开展了季度、年度好稿、优秀(积极)特约记者、通讯员评选表彰等活动,并与有关单位联办了好新闻竞赛等多项活动。在此期间,我们与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常来办公室倾诉写稿的酸甜苦辣,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我退休离任。
退休前夕,问题来了:因为在行政机关退休是公务员待遇,而在报社退休,待遇差别大。许多人都笑我傻,竟然会从行政机关跳到报社去,我想想也不无后悔之意。好在我爱人时时安慰我:既然选择做报人,就应该无怨无悔!而且,作为初创时期的第一批报人,更应该值得珍惜和自豪。比起瑞安报业的发展,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听了这番话,我也释怀了。是啊,我们第一批报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亲眼见证了报社事业在一天天壮大。如今除报纸外,还拥有网站、手机报、政经类杂志、生活类周刊等媒体系列平台,同时,在户外传媒、教育培训、数码快印、航空票务、网络科技、社区服务、文创园区建设等方面发展态势良好,正在向全力打造“全媒体”的方向猛进。
这其中,蕴含着历任领导班子的呕心沥血和运筹帷幄!蕴含着新老报人多多少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啊!
走过了20年风雨沧桑,瑞安日报,请接受新老报人的深情祝福:继往开来,再续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