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蔡声遂
弹指间,离开报社已经15年了。今年7月1日,是瑞安日报创刊20周年的日子,作为曾经参加报社筹备、创办并在报社工作达6年之久的一员老兵,回忆起当年办报走过的艰难历程,桩桩往事,至今仍在脑海里难以忘怀。
精彩看点:
创刊前的筹备工作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瑞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市委、市府领导感到发展新闻事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恢复创办瑞安报也就提上议事日程。
市委宣传部因为是新闻单位的主管机构,且当时部里有一个内部不定期的《新瑞安》小报,1991年全年编发刊出了23期。以《新瑞安》作为基础,逐步提升到创刊瑞安报比较顺理成章,这样,市委领导就把创办瑞安报的神圣使命交由宣传部承担,从此,我们就开始走上了办报的历程。
我是1992年5至6月因撤扩并由陶山区委书记调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瑞安报创办筹备工作最初由另一副部长张存法负责的。1993年初,他调任市教委主任,这项工作就由我接手。这年4月中旬,我和几位同志到黄岩报社、奉化报社及宁波镇海区委宣传部进行学习取经,回来后,形成了一个瑞安报发展思路和试刊实施意见。在创刊前的几个月里,我们具体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争取以市委名义发文,确定报社为正科级全面事业单位。我们就办报的性质、报社的地位、办报经费和人员的来源、待遇等与市委办、市府办主任领导沟通,以期得到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市府及各部门的领导都很重视,5月20日,市委下发了(1993)116号文件,决定创办市委机关报——《瑞安报》,报社属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归口市委宣传部。6月10日,市编制委员会瑞编(1993)7号文件核定全民事业编制12名。市财政局也很快下拨15万元,作为报社的开办费。
申报报刊准印证和广告许可证。我们从1993年2月开始就向温州市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再由温州市局上报至省新闻出版局,当年2月24日至27日,我们专程赴杭,向省局领导汇报瑞安报创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向他们汇报市委、市府及市委宣传部的办报决心和我们的办报工作方案。结果,3月1日就我们获得浙新出报刊(1993)68号的试刊批准书,7月1日获得浙字第03-22号的报刊准印证。这期间,我们完成了报刊营业登记和广告许可证和登记,成为温州市第一家准许创办的县级报刊。
组织临时班子,抽调管理、采编、发行人员。我作为宣传部分管宣传的副部长,除继续做好分管的工作外,作为报社总编的身份主持报社工作。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陈志良同志负责报社的行政后勤工作。3月19日开始,我们抽调第一批人员朱友好、唐方启、夏海豹、陈宗圣等,接下来又抽调了马邦城、洪善新俩同志。后来为了加强采编的领导,市委报道组副组长管陶同志被市委调来报社负责采编工作。这样,就形成了我为总编,管陶、志良同志为副总编的领导构架。采编由友好、邦城、海豹、海燕、小波等同志组成;发行由唐方启同志负责;办公室、收发由善新同志负责。这就是创刊前报社的全部人马。
组织发行队伍,做好征订工作。这项工作,应该说当时我们是有优势的,因为1993年温州日报自办发行,而温州日报的发行队伍是宣传部建立起来的,正好又是我分管的。我们就利用这一优势,由温州日报发行员兼任瑞安报发行员。在创刊前,我们召开了全市瑞安报征订大会,经过近一个月的大会战,创办当年《瑞安报》的征订份数就达17000份。
建立职能部门。报社刚筹建,人员也不多。开始时,职能部室仅设办公室、编辑部、广告发行部。内部管理制度也比较简单。那时,大家从各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聚集在一起,都是新闻战线的新兵,没有骄傲的资本;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深情回望:
难忘的五年
从1993年7月1日瑞安报创刊到1998年5月调离报社,我在报社工作了五年,这五年,是瑞安报同仁边学边干,逐步适应的五年,也是瑞安报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了一条开拓奋进,充满生机的创业发展之路的五年。
五年间,报社办公地址三易其地,从借用市府老干部活动中心3个办公室,到租用仓前街弄堂内之间华侨户的三层楼房,再到1995年迁至万松西路164-167号三间五层民房。1998年初时,终于把报社现办公大楼建设用地确定下来。
五年间,《瑞安报》从周一报发展到周四报,发行量从17000份增加到32000份,报社经济效益从空白到1998年实现广告收入近180万元。
五年间,报社的工作人员从最初的10来个人,发展到30多人,一批批年轻、优秀新闻人才不断进来,为报社采编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报社的发行队伍也由《温州日报》代发发展成为自办发行。
抚今追昔,我任总编期间,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回想起来总感到自己无论是理论、修养,业务水平,还是管理能力,离总编岗位的要求还是相差很远的,加上当时的重点工作,还在宣传部,分管着宣传,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好在报社的同仁们很理解我的难处。当时进报社的同志素质很高,一个个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严格考核进来的,每个同志都能任劳任怨、敢于负责、敢于创新,因此,那五年,报社进步很快,瑞安报在温州地区第一个且是唯一一家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省优秀报刊。通过在瑞安报的实践、锻炼和个人努力,最初进来的一批同志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长江后浪推前浪。喜看今日之瑞安日报,事业越来越兴旺,队伍越来越强大,办报质量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安报工作过的老同志,我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衷心祝愿瑞安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瑞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