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丝桥、白银路、铜打岭……
桐岭古道宋时就已存在

    金丝桥、白银路、铜打岭……

    桐岭古道宋时就已存在

    ■林成植  胡秋霞

    桐岭古道,位于瑞安市区的西北,是明清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瑞安陶山至温州最主要的通道。古道起于陶山镇,向东北蜿蜒至潘桥的河头或屏山,全长4铺(20公里)多路。

    古道西起陶山镇,过搭冬桥走一段几里长的白银路(因雨天路面泥泞,又名“白泞路”),就到了金丝桥(三墩四孔梁式石桥)。金丝桥,它因何起名,也无文字考证,只知道是一座宋朝的古桥,中孔西侧桥板的截面上刻着“咸淳壬申七月吉日建”九个字。“咸淳”,宋度宗赵禥年号,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桥南东侧有一棵树龄350多年的古榕,桥北有一座“金丝桥堂”的老殿宇,筑通廊坐槛,便于行人歇息。现在,这古桥、古榕、古殿一起被列作市级文物,构成一幅内涵深邃的历史景观。

    过了金丝桥,便是街路村。越过街,路经两村再走一段路便到了岭南岭。到了岭南岭,大约走完古道的三分之一路程,该是歇息闲聊时候了。岭南岭不高,南平北峻。岭坪有一庵,筑廊道坐槛,庵前有一平坦和好几株很大的古枫,树边置石阶、石板,庵里有一店,走累了的行人客商可坐下来,嚼着店里买来的糕饼,欢笑闲谈了。现在这岭没了,被铲平了,一条温陶公路把这小山截为东西两截,来往穿梭的汽车带走了往日的静谧。那古老的庵堂也没了,换成了金碧辉煌的大殿宇,失去了昔日的古韵和奥秘。

    走下岭南岭往北走上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桐溪,开始跋涉那弯曲、起伏的真正意义上的桐岭了。这岭,从桐溪上岭,缘溪而上,经桐岭村,过分水城,绕外桐岭村,到桐岭背,全是起伏跌宕的山路,约一铺多路,走走歇歇约要走上一个小时。这古道,石头铺成,因年长月久,都磨去了棱角变成油光圆滑了。途中的一条“分水城”把这古岭分为两段,内桐岭和外桐岭,并以此为界,分别由瑞安、瓯海两地管辖。

    分水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关于在桐岭上勘界一事,温州府和瑞安县决定,双方各派一名身强力壮的后生扛界碑,两人在岭上什么地方碰上,就以那里为域界。说也巧,结果两人就在距现在的分水城一百多米处遇上了。于是就勘定附近一条横截桐岭的溪流为界,并在溪的东北岸筑城,一水一城,谓“分水城”,城南属瑞安,城北归永嘉(温州)。历史是否真的这样,未曾考证,但那两块四方的界碑现在还真的安在路边的一口井边。上面均阴刻有碑文,因石面斑驳,也很难辨认碑文的内容,只在靠里的石碑开头还可认出“西南”二字,推测那碑会是瑞安的。分水城建于何年,没有现成的考证文字,但城基尚存,五六米宽,二百来米长,用粗石垒筑,十分坚固。当地人说,分水城原有城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分水城旁一农户矮墙上有块青石石碑,从认出来的几个字足可佐证这一史实:“瑞邑廿六都大桐岭城门桥清水桥……助银两量,助洋十元……大清光绪贰拾壹岁乙未荷月吉旦事敬立”。清光绪贰拾壹年即公元1895年,可证,在距今118年时桐岭城门和城门桥有过一次大的整修。

    桐岭背,是憩歇地,又是一处关隘。西侧原有一座大寺院,外筑一通廊,有坐槛,供人歇息。东侧有几株很大的古枫,下北坡是一条804级的山岭,一岭到底,陡峭、雄伟、气势。站在关隘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气。也正因为这样,过去,桐岭曾是兵戎相见、刀光剑影的地方。

    清嘉庆《瑞安县志》有载,宋宣和二年庚子(1121)夏四月七日,方腊攻进温州,紧逼瑞安境。县令王公济请邑儒赵霑商议,招募义勇四万,分守要道。方腊兵从吹台山入,徐震率义勇领战抗击,在小岭激战中阵亡,时年58岁。“十九日,寇转由桐岭,袭瑞,义勇屯兵固守,寇不能进,邑赖以全。”尔后,因御敌有攻,宋钦宗赠封徐震为“忠训郎”,并立庙祭祀。《徐氏宗谱》里记着一段宋钦宗皇帝的敕封诰词:“忠义所激,勇当寇锋,陷阵先登,以身殉国,持赠忠训郎。子承信郎,又立公之庙宇于桐岭。”至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加封为忠训侯王,正祀典,复建庙。清雍正七年(1729),徐震之墓以名臣享受官银修葺。清嘉庆《瑞安县志》卷八人物篇有记:“徐震,居义翔乡。宣和间,睦寇至吹台小岭,震率义兵捍御,众寡不敌,力战死之。事闻,赠忠训郎,立祠祀焉。”

    小岭,吹台山之阳,距桐岭背南五里左右,因山岭比桐岭狭且短,故名“小岭”,属陶山桐溪管辖。宋·许景衡曾写过《吹台山》一诗,予以纪念:“闻说吹台山,秋来锁薜萝。白云长自在,幽径复谁过?天末空愁眼,尊前且浩歌。山林与廊庙,二者竟如何?”

    《县志》还载:“方寇甫退,其党俞道安聚众十余万……八月十六日,寇攻瑞安,义士张頠领芳山、集善二乡兵守桐岭,寇至不敢入”。张頠,陶山花园人,其父时敏,宋元丰进士及第。“頠倜傥负气节,礼貌疏略,道古今理乱事,襟度豁然”。宋高宗绍兴中,曾入朝为官。

    1862年,太平天国白承恩部队曾开过桐岭。白承恩,今腾蛟湖窦村人。隶侍王李世贤麾下,战功迭著,被天王洪秀全颁诏褒封为“天朝九门御林朝勋臣”。应“金钱会”之请,于1862年3月18日统大军从青田翻白沙岭至湖岭贾岙,击败清民团,直指瑞城,不幸在陶山雷桥中埋伏中箭身亡。余部勇力奋战,且战且退,从桐岭脱险。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月,倭复由闽犯境,义士姜景宾趁敌误失战机,率兵射毙之……倭逾桐岭逃往永嘉。1941年4月19日,日本侵略军从澄头登陆,一支攻打瑞安,一支由桐岭古道进犯温州……桐岭古道是军事要地,它与珉岗的金堡,雄溪的分水城,牛山的南堡,杨府山的老杨堡,龙湾炮台,构成了白鹿城外围的军事防御屏障。

    到了桐岭背,读完在这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可以安心地歇息一下了。因为下了804级的北岭再走20多分钟就到河头村了,在那里坐上两个多小时的船就可到达温州的小南门埠头。

    桐岭古道,起于何时,也无文字可考,但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陶山花园村的张声道,南宋淳熙甲辰进士。张声道中进士后,皇帝见他聪明英俊,有意招为驸马,向他打听家乡情况,张声道随口回答说,家乡可富庶了,有金丝桥、白银路(白泞路)、铜打岭(“桐”谐音)……由是演绎出一段风趣生动的迎亲完婚故事,至今还在陶山民间流传。金丝桥、白银路、铜打岭……就在这古道上。可见,宋时,这条古道就早已存在了,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

    桐岭古道是商路,是军事要隘,是传送文书邮件的驿道……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深沉的文化。千百年来,为两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专 版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议事厅
   第00009版:温州垟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星光道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专版
   第00015版:专版
   第00016版:学周刊
桐岭古道宋时就已存在
县令募资编印志书
意外保留宗祠史料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2 桐岭古道宋时就已存在 2013-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