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养”孩子的天地在哪里?

    “放养”孩子的天地在哪里?

    ■王国荣

    这个炎夏,堪比“多事之秋”,不如意事一桩接着一桩。尤其暑假期间,孩子溺水事故各地多发,而痛未定,又要时刻提防诱拐等意外事件,哪一件事能让人省心的?你看,一个自信孩子不会被骗走的妈妈,当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经不住一根棒棒糖的“诱惑”,乖乖地跟着记者走后,她崩溃了……(详见本报昨日6版报道)。

    如今养个孩子真不容易,几乎两代六口人围着一人转,有时还对付不过来。在年轻夫妇们的眼里也许是天方夜谭:他们的长辈,是怎么把三五个甚至八九个孩子养大的?从过去的多子女“群居放养”,到如今的独生子女“富养圈养”,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印记——千差万别,诉说着各自的辛酸甘苦辣——五味杂陈。

    不论“今不如昔”,还是“昔不如今”,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如今要养个孩子真的很难,尤其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太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就从这“诱拐实验”说开去,过去很少有听说儿童被大量拐卖的,只有养不起送人的,所以大人们都非常省心地“放养”着孩子,也用不着刻意地去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讲话”,更不可能有“诱拐实验”。

    “实验”中,一根棒棒糖,20秒能骗走一个6岁的女孩,却骗不走另一个8岁的女孩,也没骗倒2岁的男童。这里既有年龄和认知的差别,一个6岁幼儿班女孩的智力,毕竟差于已经上小学的8岁女孩;也有各自性格以及家教、成长环境、生活条件的差别等不同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两拒诱拐”的8岁女孩是本地人,“吃东西得先问过妈妈”,让她妈妈感到欣慰,“平时的教育起到了作用”;而6岁的安徽女孩第一次来瑞,平时比较外向,更“好骗”;而2岁男童根本不喜欢棒棒糖,他只顾电子玩具;至于那个4岁男孩“平时比较腼腆,不喜欢和陌生人讲话”,性格使然。

    只是,真正的人贩子是不会仅仅用一根棒棒糖来实施拐骗的。如警方总结的诱拐者常用的3种手法,甚至像龙湾涉嫌杀害小羽蒙的范某那样暴力的手段。如果遭遇此类暴力诱拐分子,那再多的“家教”、再多的“警方提示”,对孤身弱势的孩子来说恐怕也无济于事了。唯一的办法,看住自己的孩子,不要让他在自己的视线里消失哪怕只有一分一秒。因为即便有再多高科技的电子眼,有时也会“盲区”、“空白”,它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电视遥控器。像被害的小羽蒙一离开奶奶的视线就在探头下消失了,失踪7天才被人发现其尸体腐烂在某处草丛里。这太可怕了!

    “不跟陌生人讲话”,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起到一点防骗作用,但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使得所有的陌生人都成了孩子眼中的“假想敌”。若长此以往,那更可怕。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不要这么多“怕”,他们要的是一个安全“放养”的天地。谁来告诉孩子,这样的天地在哪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广告
   第00004版:最新闻
   第00005版:在现场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新居民
   第00008版:广告
   第00009版:广告
   第00010版:人物志
   第00011版:专版
   第00012版:专版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放养”孩子的天地在哪里?
抗旱,一次服务民生的大考
打击造谣
瑞安市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公告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2 “放养”孩子的天地在哪里?
2013-8-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