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一自娱说》看
任道逊的养生之道
■俞 海
明弘治初,任道逊以通议大夫(从二品)致仕,在瑞安西岘山麓筑别业,诗画遣兴,卒年82岁。生前曾为瑞安城宾阳门谯楼题额:“东南遗观”。又曾题隆山观海亭联:“雁落寒汀,潮声入夜月当午;舟归晚浦,山色载春花满蹊”。任道逊有一篇著名的《八一自娱说》(见拙注《集云山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阐述了他的养生之道。
当然,《八一自娱说》的“八一”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八一”,而是任道逊总结自己养生经验的八个方面,或者说八种方法。
“自娱说”
首先,任道逊提出一个“自娱说”,这是非常有创意的命题。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作了高度概括,定位为“自娱”二字,认为人的一生需要自己去寻找生命中的乐趣。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自娱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安定太平的社会环境。他在文章开头就论述了这个命题。
“夫人之有生孰不以安逸为娱,又孰不以仰事俯畜无一不至为娱者,苟不值世之清时之泰不可得也。”
这话的大意是:人们只知道把安逸的生活作为毕生乐事,追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天伦之乐,却不知道太平盛世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求的。因为没有一个清平安乐的世界,就不会有老百姓的安逸生活和天伦之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人们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宁为盛世犬,不作乱世人。”这一点自古到今都是如此,人所同感,特别是经过战乱年代的人,更有深刻的体会。
接着,任道逊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提出八个“一”的养生方法。这八个“一”就是:看一会书,弹一曲琴,饮一杯酒,作一首诗,写一枝梅,著一局棋,静坐一时,熟睡一觉。
“娱于书”
任道逊首先提出的是“娱于书”,在读书学习中寻找人生的乐趣。
怎样才能在读书学习中寻找乐处呢?他说:“娱于书,则看一会,贯万里于一源,寻孔孟之所乐。”这里所说的孔孟之乐,笔者的理解指的即是儒家学说中的“安贫乐道”。孔子曾经高度赞扬他的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在极其简朴的生活条件下,坚持学习和实践儒家的学说,找到他的人生乐趣。可见一个人只要具有高尚的志向和求知的欲望,就能“娱于书”,不但在读书中悟通做人的道理,而且在读书中找到乐趣。所以孔子又说:“知者乐,仁者寿。”“知”和“仁”是儒家的终极追求,也为一般人所认同。智者长乐,这是读书的真谛,也是读书的结果。
不过,任道逊并不赞成苏秦式的苦读方法,他在文章中说:“而悬髻之劳,刺股之勤,非所能也。”他反对死读书,认为读书不在于多,贵在坚持,在于懂,“娱于书,每日看一会”,日子久了就能“贯万里于一源”。
大家知道,读书学习需要动脑。多动脑,有利于健康,有利于长寿,这是已经被当代科学所证明了的。传统中医理论也认为,聚精会神读书可以平衡阴阳气血,化解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600年前,我们的先贤任道逊把“娱于书”列为养生之首,可谓是远见卓识。
“琴棋书画酒”适可而止
接着,他提出“娱于琴,则弹一曲”,“饮酒惟日一杯”,“作诗惟日一首”,“于梅则写一枝,于棋则著一局”的五个“一”。这五个“一”中,除“饮酒”一项外,其他琴棋书画四项,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瑰宝,在民间传承历经数千年而愈加光彩灿烂,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和必备的素质,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直到现在,仍然是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方面,更是当代老年人所普遍喜爱的生活方式。
同样,他对琴棋书画也不认为多多益善,他在文章中对此作了详细解说:“娱于琴,则弹一曲,清众欲于未攻,契伯牙之所志,而曲操之多,指法之妙,非所知也。”至于诗与酒,他则说“饮酒则惟日一杯,作诗则惟日一首,曷尝至于百篇数斗而伤吾神乎!”他把琴棋书画酒仅仅作为自己的养生手段,以不伤神为目的,这对钟情于“斗酒诗百篇”的中国文人们是一个提醒和忠告。
从养生角度看,对任何一种技艺的追求达到痴迷的程度,都是有害于身体健康的。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把握兴趣的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对“酒”,他的态度更为明确,提出“日饮一杯”的限量要求,也是十分科学的。
至于“作画”、“著棋”,他每天也只限“写一枝”,“著一局”,主张“乘兴而动,随心所乐”,绝不过于劳神,以至于沉湎在艺海之中,争强于胜负之间而不拔。
“坐一时”“睡一觉”
任道逊提出最后的两个“一”是“坐一时”和“睡一觉”。他说:“至如坐一时,必曰静;睡一觉,必曰熟。曰静则思求其通,曰熟则舒而忘其劳。若计其得失利害于纷纷者,不存焉。”静坐片刻和熟睡一觉对于人的好处很大,但要遵守“坐必须静,睡必须熟”这两个原则,不要斤斤计较于世俗的利害得失,影响自己的休息和健康。
静坐是中国气功的一种锻炼方法,强调集中注意力于丹田,调匀气息,全身放松,似睡非睡,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而熟睡一觉更能使人的疲劳得到全面恢复。这两者对于当今生活在浮躁而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的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任道逊上述的八个“一”,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用脑与用手的有机结合。弹琴、作诗、作画、著棋,手脑并用,以动为主;而坐、睡和读书,则强调一个“静”字。静以养心,动则养体,完全符合科学养生的规律,也是历代养生家所公认和遵循的准则。
任道逊不但提倡“八一自娱说”,而且身体力行,很早就“乞归林下”,辞去了官职,在家乡的西岘山下筑庐读书,养生自娱,活到了82岁,成为瑞安历代名人中少有的长寿者。
有一首《挽任太常》诗,很能说明任道逊的为人和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八十二龄天上客,乞归林下十年余。一身澹泊唯甘节,两髻萧疏尚著书。
挂壁有图开太极,盖棺惊梦返华胥。从今门寂诗坛冷,老泪那禁湿布裾。”
任道逊的“八一自娱说”,简易可行,很值得当今有志于养生的人的学习和借鉴。
[人物名片]
任道逊(1422—1503),瑞安人,字克诚,晚号坦然居士,又号“八一道人”。七岁能诗,能写径尺大字。明宣德间以神童荐于朝,时年12岁。宣宗皇帝召其面试,他当场书“龙凤”二字,极工丽。皇帝又出对:“九天殿上书龙凤。”他应声便对:“百尺楼头望斗牛。”上喜,录为国子监监生,后以书艺供奉,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属官,专司缮写文告、诏书的人)升太常寺副(负责朝廷礼乐、礼仪机构的副职)。道逊以楷书见长,画工山水,苍古清润。亦工梅花,苍凉多姿,尽得岳父孙隆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