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同故居陶山挹秀楼
林成植

    林同故居陶山挹秀楼

    ■林成植

    林同(1879—1925),陶山霞林村人,又名书麟,字佐新,号竺僧。少时聪明过人,求学于孙诒让创办的澄江学校。青年时期的林同思想进步,为人仗义,支持革命事业,1912年,33岁的林同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议会议员;1916年,连任省第二届议会议员,担任省议会常务审查员。191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议员。1925年去世,享年46岁。

    林同故居位于陶山霞林村。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将村庄隔开,河岸绿竹婆娑,环境清幽。故居坐落在小河西岸,面东临河,由台门、主楼、前后厢房及前后两个庭院组成,气魄而不奢华。

    台门青砖结构,四柱一门式,呈“一”字平面。中两柱高大而两旁柱稍低。北旁柱倒塌,不复存在,南旁柱尚存,柱顶筑倒四棱台形托台,上饰玉笋灰塑,十分别致。中、旁两柱间的墙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墙面青砖大部脱落,上部置砖雕花窗,框带间饰灰塑图案。门洞上横石板,下置石槛,柱与门之间饰砌楹联框,书“修德植福,干国栋家”;门楣上部用青砖砌就,粉出矩形横匾,书“挹秀气”三字,虽已剥落,字迹还能辨认。两柱顶部饰以圆帽和蓓蕾玉兰花灰塑。整座台门古典大气,构造特别,有中西合璧的韵味。

    至于台门上的对联却有一段来历:林同兄弟四人,在家的几兄弟准备拆建老屋,去信要钱。林同回信说,国家困难,本人确无钱相助,只能寄上一副对联,作为对兄弟的勉励。他谆谆告诫和劝勉兄弟,切不要在乡里仗势作恶,要好好做人,修德植福,培养好下一代,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就是楹联的由来和深刻的涵义。

    故居的正屋面宽九间,进深六间,双檐前廊穿斗式构架,左右两边前后有轩。前轩+主楼+后轩,被地方上称为“抬轿式”构造。现在,前后轩均拆除,原貌不复存在,主楼的两边间又拆建,只有当中的七间还能基本保留老屋的面貌。前廊圆檐柱,下垫青石大方础和青石大圆磉,柱头四面拱斗结构,外面用五踩外拽二跳斗拱承撑两枋,其他三面用二跳三斗托住檩、梁,十分精美。前廊开朗,廊顶饰板式船篷轩,显得特别空灵开阔。屋顶小青瓦铺设,两边九间放水一级构筑,屋脊稍显弧度,两端饰“鸡头檐”以示做官人家,现翻修已拆。瓦口施勾头滴水,门、窗饰花窗雕板,雕工精细,刀笔流畅圆润,真实反映了民国初期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这里,特地要提的是台门外的空坦。林同的族侄林崇枢说,过去,这空坦是作拜访官员停轿用的。新县官上任,一定要到这里来拜谒。有一次,县官的轿已到,大人们不在家,满院的孩子闹着、笑着,那县官及随行人员只好作揖等候在台门外,待大人们回家接他们进去。可见当时的林同在地方官员心目中位置的重要。

    林同去世后,遗体移柩故里,安葬在他青年时自修过的“贞白祠”旁边,安静地卧居在苍松掩映之中,聆听福泉长流的溪水声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议事厅
   第00008版:温州垟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玉海楼
   第00011版:广 告
   第00012版:专 版
   第00013版:专 版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第00017版:专 版
   第00018版:专 版
   第00019版:专 版
   第00020版:专 版
   第00021版:专 版
   第00022版:专 版
   第00023版:专 版
   第00024版:专 版
   第00025版:专 版
   第00026版:专 版
   第00027版:专 版
   第00028版:专 版
   第00029版:专 版
   第00030版:专 版
   第00031版:专 版
   第00032版:专 版
从《八一自娱说》看
任道逊的养生之道
林同故居陶山挹秀楼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0 林同故居陶山挹秀楼
林成植 2013-8-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