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河风情
——三亚纪事之三
■俞 海
今天,老丁约我们到槟榔河黎族文化村去看看,同行的还有来自上虞的离休老干部老盛夫妇。
槟榔河在海南算不上有名的风景区,属三亚市凤凰镇管,在鹿回头村口坐22路公交车就能直接到达,所以,对我们这些来三亚休闲的老人来说,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8时上车,半小时后便到达终点站——槟榔河农场。
槟榔河谷的黎族,据说有900多户,5000多人,而且家家户户以种植槟榔为生计,所以平原上槟榔成林,绿色遍野,空气清新。黎族人爱嚼槟榔,小小的槟榔也是他们待客、定亲不可缺少的佳品。但是,现在的槟榔河谷已成为三亚市的蔬菜基地。
我们径直从农场的大门口鱼贯而入。这里的机耕路四通八达,也很平整,我们随意漫步,呼吸着久违的泥土芬芳。
因为这里是亚热带,四季光照充足,植物生长很快,田野里一垄垄、一畦畦,满眼是绿色,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长势旺盛,果实累累。村民们把新收摘下来的黄瓜、四季豆、豇豆等,一垛一垛地堆在路边,便有菜贩开着卡车来运走。
几个黎族小女孩坐在路旁边卖黄瓜,边读着课本。正好我们走得口渴,顺路向她们买来解渴,女孩把黄瓜一根根削干净后递到我们手里,回过头又去读书。黄瓜非常鲜嫩可口,可让我感动的却是这几个女孩,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朴实可爱,哪像城市里的孩子,娇生惯养,五谷不分。
槟榔河的河面很宽,因为不是雨季,河水显得比较浅,清澈的河水里可以看见游鱼的身影。河边的芦苇里不时飞起一群群白鹭,颇有点水乡的味道。我们在无意中走到一座新建的院落门口,抬头看时,原来这就是我正要看的黎族传统文化展览馆。展馆共分十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海南黎族的历史和文化,有许多珍贵的图片和实物。还有一个织锦的展示厅,里面坐着几位身穿民族服装的黎族妇女,可惜门卫不让我们进去参观,我只能站在门口望“黎”兴叹。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迁来海南定居,分布很广,全省有好几个黎族自治县。黎人古时也称儋,海南有个地方叫儋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被流放到那里。古代的黎人刻竹纪事,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神灵和祖先;黎族妇女有文身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黎人善于打猎,他们把吃过的猎物下颌骨挂在房前,表示勇敢和能力;他们用断箭传书,鸡毛信和敲击锣鼓等原始方法来传递信息;黎族人善于纺织,织麻为衣,他们的服饰非常美丽;黎锦是黎族人民特有的纺织工艺品,技术精湛,色彩艳丽,历来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通过匆匆10多分钟参观,我能记住的就这么多,也算是不菲的收获。
我们沿着槟榔河谷继续前行,一幢幢低矮的金形屋,掩映在椰林和槟榔树的浓荫深处,路边到处可见鸡犬相逐,瓜棚豆架,我感觉仿佛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年代。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无法深入村落探访一下当代黎族人的真实生活。
中午,我们在一个名叫“梦里黎乡”的农家乐吃中餐,很幸运地遇见一位路过的黎族大姐,她上身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系筒裙,戴着手镯项圈,能说普通话,看样子是走亲戚回来。她说,过春节时,家家户户会舂米包粽子,放鞭炮,贴春联,要是到了三月三,那就更热闹,可以看到黎族的竹竿舞、对歌等传统活动。
就餐中,我把自己在小黎家听到的那些话告诉老丁,想不到老丁竟平静地笑笑,他说自己了解小黎,早对她表了态。看来是我多虑了。
下午16时,回到鹿回头住处,小黎已为我们备好晚餐,我感觉兴致颇好,喝了点啤酒,然后酣然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