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传承的代表人物
戏剧家洪炳文
■李 淳
瑞安是南戏鼻祖高则诚的故乡,也是南戏的发祥地,《琵琶记》使高则诚成为南曲之宗。浙南地区戏剧活动素来活跃,老百姓特别喜欢看戏。剧作家也应运而生,19世纪出现了像王会昌、陈禹莲、薛钟斗等一批剧作家,其中洪炳文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堪称为南戏传承的代表人物。
洪炳文(1848—1918),字博卿,号楝园,是文化名人洪守彝的孙子,瑞安“十大才子”之一洪锦龙的父亲,晚清文坛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和诗人。洪炳文家住瑞安柏树巷9号,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院,三间平房,东首是二层楼房,取“二四番花信”中花信两字为楼名。洪炳文自称花信藏书楼主人。
洪炳文一生勤奋好学,聪明绝顶,志气高强,弃绝仕途,以琴棋书画自娱,以教书育人为业,以创作戏剧为乐,应民间戏曲活动的朋友要求,不断创作新的戏曲剧本供民间剧团排练演出,多达90余种,其中戏曲剧本36部。洪炳文还是科幻小说家,他幻想在空中有一种迅速飞行的交通工具,探索月球,既富有幻想性,又具有科学性,他撰写的科幻小说《月球游》、《电球戏》就是佐证。他生动地描绘了人类携带氧气飞上月球探险,及其失重后的种种离奇经历,十分风趣。这充分说明了他曾研究过空气动力学,所撰写的《空中飞行原理》一书,也可佐证,该书手抄本现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洪炳文博学多才,善赋诗词,曾和著名词人柳亚子等人组织南社,以诗会友,著有《花信楼散文、骈文、诗词》、《瑞安志拾遗》、《花信楼散曲》、《长生曲》、《十国春秋咏史乐府》等。洪炳文的传统诗词造诣非同一般,文后特附他的一首《金缕曲》以飨读者。
洪炳文毕生主要精力还是从事教书育人,业余沉浸戏曲改良和剧本创作工作,为民间剧团提供演出的脚本。其创作的剧本不但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更难能可贵的是主题好,寓教于乐,充满着爱国主义热情,始终围绕着爱国爱乡、国强民富这个永恒的主旋律,表现出近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洪炳文戏剧剧本代表作有:
昆剧剧本《悬岙猿》。该戏共五出,重点描写民族英雄张煌言英勇杀敌,兵败后仍蛰居海岛坚持斗争,后被叛徒出卖,不幸被俘,解至杭州,大义凛然,在凤凰山下从容就义。该剧连载于上海《月月小说》(1906年6月号至12号),著名学人阿英将其收入在《晚清小说丛抄·传奇小说卷》。首页有陈茗香等人题词,并注有“此剧梨园子弟,曾多次演出”等字样。
昆剧剧本《警黄钟》。该戏共十出,这是我国第一个以舞台为载体,举起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旗,号召民众奋勇抗击的剧本。该戏描写黄蜂国臣民团结一致,抵抗国外敌人的侵略。以黄蜂为主角,用拟人化的表演手法,情节生动,颇有新意。初刊于上海《新小说》报(1904年8月至1905年6月号连载),上海《新小说》出版单行本,阿英将其收入在《晚清小说丛抄·传奇小说卷》。20世纪80年代王起主编的《中国戏曲选》,曾收进其中的《闺侠》一出。
昆剧剧本《芙蓉孽》。该戏十出,是我国第一部宣传禁烟反对吸毒的神话故事,出场人物多达30余人。现存有民国二年温州公报馆之石印本。
昆剧剧本《秋海棠》。该戏以花神海棠为主角,揭露反动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实际上是写鉴湖女侠秋瑾蒙难的真实事件。初刊于上海《小说月刊》(1910年11—12期),瑞安务本印书局有石印本。
昆剧剧本《挞秦鞭》。该戏写退伍将领华中清外出踏青,见江中浮起卖国贼秦桧铁像,命人捞起痛而鞭之,历数其卖国罪行。该剧能唤起民众爱国的热情。现存有宣统三年温州日新印书馆之排印本。
昆剧剧本《后南柯》。该剧借鉴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之情节,寄予新意,以蚂蚁为主角,并以团结抵御外国侵略为主题,号召百姓为护卫国家领土完整而战,是《警黄钟》的姐妹篇。剧本连载于上海《小说月报》第16期,阿英将其收进《晚清小说丛抄·传奇小说卷》。
昆剧剧本《水岩宫》。描写瑞安妇女陈氏被倭寇所掠,正气浩然地与鬼子作针锋相对地斗争,最后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故事。今存有光绪二十五年的手抄本。
昆剧剧本《白桃花》。该戏写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为响应平阳金钱会起义,率众将前赴救援,不慎在瑞安雷桥遭伏击壮烈牺牲。刊于温州《瓯海潮》周刊(1916年12月至1917年2月)。
这批剧本均由他的挚友李遂贤谱曲,并由民间地方剧团演出。地方名人张震轩先生的日记中曾有记载。
此外,洪炳文编剧的戏曲脚本还有:以自身经历为题材的《三生石》,以日寇欺凌沿海百姓为题材的《留云洞》,还有《簪苓记》、《再来缘》、《黑蟾蜍》、《无根兰》、《怀沙记》、《孝子亭》、《鹿木居》、《晚节香》、《天水碧》、《孝廉房》、《鹊桥会》、《女中杰》等,其主题有的反对科举制度,有的提倡男女平等,有的提倡孝敬父母,有的反对吸食鸦片,有的反对并揭露满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有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使观众受到教育和鼓舞。在一百多年前,瑞安就有如此伟大的戏剧家,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座古城的软实力。
洪炳文始终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采用喜闻乐见的戏剧手法,通过自己手中的妙笔,撰写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用以唤起民众,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在酷爱戏剧的广大民众中口碑载道。
附:
金缕曲
玉介名园处,是前朝,王恭结构,亭台竹树。几度沧桑都过眼,只有林峦如故。今瓯隐、襜帷暂驻。对景题诗情怅惘,怕韶光百五仍虚度。太玉洞,迷烟雾。风风雨雨连朝暮,问何人、金铃十万,将花呵护?淮海莺花词调好,只听琵琶低诉。招几辈、诗人联句。一曲阳关弹未了,奈吴侬白地抛春去。春去也,留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