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居民的未来值得期许

    新居民的未来值得期许

    ■薛建国

    前几天,温州出台《关于加强新居民学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媒体在报道这事时,取了一个挺抓人眼球的标题,《新居民上大学补助3000元》。“意见”总的意思是,鼓励新居民报名参加学历教育培训。

    “意见”表明,培训依托温州城市大学、各县级学院及市、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远程大学及符合条件的其他教育阵地开展。按时修完学业并取得毕业证书,每人给予补助3000元。

    这一做法挺温暖人心的。所谓的新居民,即指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用人单位只管使用,而很少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投入一般是花在自己人身上的,比如父母为了孩子读书,是非常舍得花钱的。温州拿钱补助新居民上大学,瑞安这些年设立了14家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仅去年有3000多名新居民接受技能提升培训(详见10月17日、24日“新居民”版)……这些都让人觉得,从感情上温州没有把外来务工人员当外人看,“新居民就是咱们温州人”。这种感情认同,无疑让新居民更有归属感。归属感有了,人心就定了,每年春节过后的用工荒现象可能就会渐行渐远。

    着眼人的素质提高,是城市发展原动力。在温州这样的城市,新居民是一支主要的建设力量。没有他们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实现经济跨越和道德水准的提高。学习是为了让人提高见识和能力,有了见识和能力,就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之人。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大批从田野走来的新居民,他们不缺力气,但缺技能,不经过教育培训,他们只能扛大包、搬砖头,从事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行当。久而久之,城市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但用工荒现象没有得到缓解。城市发展,光有白领是不够,需要大批蓝领(技术工人),新居民这个群体可以是蓝领的摇篮。

    从提高新居民素质入手,也是一种人性化关怀。新居民大批来自农村,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比如,天热了喜欢打赤膊在外面走,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瓜皮果壳随手扔,等等,我们不屑,我们厌恶,可我们想过如何改变吗?鄙视一下行吗?鄙视的代价可能是对立,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是心理上伤害: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心生自卑。改变是必须,但改变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学习。知识改变一切,包括人生命运、行为习惯。许多名人起点都很低,可是他们通过学习实现成功转型。人生的命运是要改变的,不学习只能一成不变。温州鼓励新居参加学历教育,实际是让更多的新居民有一个美好未来。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一个人是吃不消一辈子扛大包、搬砖头的。

    学习需要引导,通过引导,产生动力,形成自觉。引导就是造势。新居民上大学补助3000元,就是引导新居民有这样一种认识:在温州,以后不管你干啥,都需要有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议事厅
   第00008版:温州垟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星光道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专 版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绿化家园是百姓之福
新居民的未来值得期许
别让校歌成为“摆设”
暴力维权不可取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2 新居民的未来值得期许 2013-11-11 2